手外伤术后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流行病学分析与研究
刘盛元 白雨昕 张宁 李论 张会会(通讯作者)
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 辽宁盘锦 124010
摘要:目的:研究手外伤康复过程中,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时间纳入2022年12月至2024年10月,选取262例手外伤患者实施问卷调查和术后康复效果随访。通过向手外伤术后康复期的患者发放问卷,收集其关于疼痛情况的反馈,并对这些数据采取统计学处理与分析;同时参考相关文献及资料,分析手外伤康复过程中,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的发生率,并进一步分析患者的就诊时间、住院时长以及所需的治疗费用。结果:手外伤康复过程中,CRPSⅡ型更为常见;在CRPS患者中,女性占比高达82.14%,相较于男性患者的33.15%,其发病率显著更高;开放性损伤导致CRPS的发病率(54.48%)明显比闭合性损伤的发病率(30.77%)更高;就受伤原因得出,撕脱伤中CRPS的发病率最高,其高达56.52%;CRPS在术后更多见于超过2个月的患者群体。结论:CRPS多发于36岁至46岁的女性,手外伤康复过程中,CRPSⅡ型较为常见,儿童以及青少年发病率较低,开放性损伤的患者更易受到影响;手外伤后,建议2周后开始早期康复治疗,确保安全有效并预防CRPS。
关键词: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手外伤康复;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R195.4
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它通常来源于意外伤害、医源性伤害或者全身疾病,表现为顽固且多变的严重疼痛,同时伴随着营养不良以及功能障碍[1]。作为一种公认的神经性疼痛疾病,其治疗困难,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交织产生的结果。依据交感神经及神经损伤的明确性,CRPS被分别划入Ⅰ型、Ⅱ型[2]。CRPSⅠ型,亦被称为反向交感性营养不良(RSD),属于由初始有害刺激所引起的综合征,其症状不局限于某一外周神经区域,且常常与刺激源不匹配。患者往往出现显著的水肿、皮肤血流变化、异常出汗、感觉异常或者痛觉过敏等症状,他们往往对冷刺激及机械刺激反应异常,体检时可见振动觉异常以及热痛觉过敏[3]。CRPSⅡ型,又称作灼性神经痛,主要表现为烧灼性疼痛、感觉异常以及痛觉过敏,常见于手或足部主要外周神经局部损伤后。坐骨神经以及正中神经的损害在CRPSⅡ型中属于最为常见的伴随情况[4]。鉴于此,本研究通过选取手外伤患者实施问卷调查和术后康复效果随访,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时间纳入2022年12月至2024年10月,选取262例手外伤术后康复期的患者实施问卷调查和随访,其中男性患者为178例,平均年龄为(42.56±12.94)岁,女性患者为84例,平均年龄为(38.26±9.45)岁。
1.2 方法
问卷调查:采取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该表涵盖基本资料、病史调查、疼痛评估(含CRPSⅠ型和CRPSⅡ型诊断量表)。问卷经由专家多次进行修订,确保其信度以及效度都满足统计学标准。共发放问卷262份,全部成功回收,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100%。
文献资料:通过查阅并检索超过20篇关于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的资料,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清晰界定研究的范围以及目标。
1.3 观察指标
通过向手外伤术后康复期的患者发放问卷,收集其关于疼痛情况的反馈,并对这些数据采取统计学处理与分析;同时参考相关文献及资料,分析手外伤康复过程中,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的发生率,并进一步分析患者的就诊时间、住院时长以及所需的治疗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CRPS的类型分布情况
观察CRPS的类型分布情况,可以发现手外伤康复过程中,CRPSⅡ型更为常见,表明外伤作为主要的风险诱因时,患者所患的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多为CRPSⅡ型。由于外伤后,机体会遭遇骨质疏松、神经痛、外伤性关节炎、灼痛、浮肿以及血管痉挛等一系列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产生的局部冲动信号传递至脊髓后,会扰乱联络池的兴奋传递机制,导致相应脊髓节段角细胞的神经元活性增强,这种活性增强进而引发该脊髓节段控制的汗腺、血管以及肌肉功能失调,结果表现为控制区域的血液流动受阻、代谢紊乱以及肌肉痉挛,组织内局部代谢产物出现积聚,从而加剧了疼痛感觉[5]。见表1。
2.2 CRPS受性别因素的影响情况
在CRPS患者中,女性占比高达82.14%,相较于男性患者的33.15%,其发病率显著更高。这一差异可能与女性体内较高的雌激素受体水平有关,因为雌激素受体在疼痛调节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见表2。
2003年,CRPS的发病率首次由Sandroni等人报道,指出在美国该病的年发病率为5.46×10-5。而DeMos等人针对荷兰普通群体展开的回顾性研究则指出,其年发病率高达26.2×10-5,其中女性患者的数量是男性的3.4倍。研究还发现,女性群体中最高发的年龄段集中在61至70岁。在引发此病的因素中,骨折最为常见,且上肢的发病率超过了下肢,此外,绝经后的女性群体被视为高风险人群。
2.3 CRPS受年龄因素的影响情况
依据患者的年龄分析,青少年患CRPS的比例相较于成人要低。据相关研究显示,青少年CRPS的病例中,上肢与下肢的比例大约为1:6,这可能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的骨质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相较于成年人,骨质更为柔软。因此,在受到外伤后,青少年能更快地调整由活动限制而引起的钙流失问题,从而促进骨折的康复。此外,由韧带损伤导致的CRPS在青少年中并不常见。
2.4 CRPS在不同损伤类型中的发病率
就损伤类型而言,开放性损伤导致CRPS的发病率(54.48%)明显比闭合性损伤的发病率(30.77%)更高。这主要是因为开放性损伤往往伴随着神经、血管和肌腱的严重损害,容易导致复杂的组织发生粘连,此外,开放性损伤所需的制动时间通常也比闭合性损伤的时间更长,这会导致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上升,同时引发钙质流失现象更加严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增加CRPS发生的风险。见表3。
2.5 受伤原因引发的CRPS情况
就受伤原因得出,刀砍伤102例中,有41例发展为CRPS,占比40.20%;牵拉伤77例中,35例出现CRPS,发病率为45.45%;挤轧伤37例中,19例出现CRPS,发病率为51.35%;而撕脱伤46例中,则有26例发展为CRPS,发病率高达56.52%。见表4。
刀砍、牵拉、挤轧及撕脱等导致的神经断裂,其再生潜能与修复进程受到损伤类别及其严重程度的制约。刀砍与牵拉伤害造成的神经断裂,其断端较为平整,这有助于轴突末梢细胞的再生及神经轴突的萌芽生长,此环节对于神经系统的复原至关重要,一般需时2到6个月,能有效促进周围神经的修复进程。相比之下,挤轧与撕脱伤害不仅破坏了神经的主要传导路径,还可能累及通常处于静默状态的潜伏通路,这些通路在机体正常运作时并不起主导作用,但当主要路径受损时则承担起关键功能。故而,与刀砍及牵拉伤害相比,由挤轧和撕脱伤害导致的手部外伤更容易诱发CRPS。撕脱伤导致机体组织分离后,会释放出大量炎性介质,并且相较于其他三种伤害类型,其引发的胶原蛋白生成量显著增加,因此组织在恢复期间更容易发生粘连,成为最为严重的问题。
2.6 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发生CRPS的影响
从受伤至康复的时间跨度观察,CRPS可能在术后2周至1个月内、2周内、1至2个月间或超过2个月后发生,但更多见于超过2个月的患者群体。这主要是因为伤后两月才开始康复的患者,其患肢通常被长时间固定,导致关节活动度受限、组织粘连问题加剧。这种长期的固定状态加剧了机体的钙质流失,并促使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上升。有理论认为,神经源性炎症属于急性CRPS患者出现水肿、发汗增多以及血管舒张等症状的病理基础。因此,如果能在伤后尽早解除制动并恢复运动,将有助于显著降低发生CRPS的风险。
3 讨论
CRPS属于一种神经性疼痛病症,且难以治疗,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当前观点认为,该综合征出现以及维持是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产生的结果。Birklein等人的研究揭示了CRPS患者体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的上升,推测神经源性炎症是引发急性CRPS伴随水肿、发汗增多及血管舒张等症状的关键病理机制。同时,免疫学因素,涵盖白细胞抗原、白细胞介素、细胞因子及P物质等水平的变化,也可能对该病症的发展有所影响。MailiS等人对15例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超过80%的患者I型和Ⅱ型人类白细胞抗原表达均有所上升。Vander Laan通过对1006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免疫调节原因,尤其是感染和水肿,与CRPS严重并发症之间的密切联系。众多研究证据支持交感神经系统在CRPS发病机制中的重要角色。已证实,在CRPS状态下,肾上腺素受体不仅上调且表现出超敏反应,同时交感神经传出与感觉传入神经间发生功能上的偶合。特别是对于I型患者,其交感神经功能受损显著,表现为交感输出减少而靶组织对肾上腺素的反应增强。此外,CRPS患者痛觉过敏部位的I型肾上腺素受体密度也显著升高。除了上述机制,中枢机制在CRPS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Rommel等人对24例I型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指出,中枢处理过程的改变可能是导致患者运动或感觉损害的重要原因。Maihofner等人则评估了CRPS患者主要体感皮质的潜在皮质重组情况,发现患侧手部皮质代表区面积明显缩小,且这种皮质重组与机械性痛觉过敏的程度密切相关。
经研究结果表明,手外伤康复过程中,CRPSⅡ型更为常见;在CRPS患者中,女性占比高达82.14%,相较于男性患者的33.15%,其发病率显著更高;开放性损伤导致CRPS的发病率(54.48%)明显比闭合性损伤的发病率(30.77%)更高;就受伤原因得出,撕脱伤中CRPS的发病率最高,其高达56.52%;CRPS在术后更多见于超过2个月的患者群体。鉴于CRPS的疼痛机理尚未明晰,治疗工作面临重大挑战。为了提升治疗效果,多学科专家团队之间的紧密协作至关重要。治疗方案主要围绕三大核心策略展开:康复、疼痛管理以及心理疗法。在康复方面,它被视为治疗CRPS的基础,结合理疗和疼痛管理、以及心理疗法,可以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具体措施包括:(1)确保充分镇痛,同时增强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方面的认识以及理解,并给予必要的鼓励。(2)提升受影响区域的柔韧性,初始阶段以轻度主动运动为主,逐步引入拉伸、强化训练以及姿势调整,必要时采用扳电刺激、机点注射或肌肉松弛剂。控制水肿的方法包括将患肢抬高、实施逆向按摩以及加压装置。(3)实施功能训练,涵盖摩擦技能训练、负重练习、有氧运动、等长强化及体位的正常化。在心理治疗层面,国际学会表明,对于持续疼痛的时间超过2个月的CRPS患者,应评估其心理状况,以识别并处理如焦虑及抑郁、或者人格变化等心理失调问题。通过心理咨询、生物反馈、行为疗法、自我催眠、放松训练及集体治疗等方法,可以提升患者的积极性以及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CRPS多发于36岁至46岁的女性,手外伤康复过程中,CRPS II型较为常见,儿童以及青少年发病率较低,开放性损伤的患者更易受到影响;手外伤后,建议2周后开始早期康复治疗,确保安全有效并预防CRPS。
参考文献
[1]夏碧菲,张伟,卫文博,等. 2019年西安市某医院手外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实用手外科杂志,2023,37(1):97-100,110.
[2]赵徐英,王丽丽.成都地区住院儿童手外伤流行病学特点研究[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24,45(5):431-435.
[3]罗莹,田明波,朱俊,等.郑州市某医院1386例手外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22,33(3):201-204.
[4]林新疆,陈守平.手外伤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回顾性研究[J].实用手外科杂志,2022,36(2):245-248.
[5]陈冬华,马飞飞,于宏杰,等.上海市嘉定区手外伤发生情况及流行特征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20,32(9):773-775,779.
作者简介:刘盛元(1983—),男,汉族,辽宁昌图,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