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兽牧兽医常见动物疫病防控策略

作者

单力

衡东县新塘镇人民政府 湖南衡阳 421411

摘要:在兽牧兽医领域,常见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本文简述了防控常见动物疫病对兽牧兽医行业的关键意义,概括了防控策略的核心要点,突出了其对行业发展以及动物健康保障的重要价值,旨在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兽牧兽医;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免疫接种;卫生管理

1引言

动物疫病不仅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经济发展,还对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产生着深远影响。在畜牧业中,一旦发生大规模的动物疫病,往往会导致大量牲畜死亡,养殖成本大幅增加,给养殖户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同时,动物疫病还可能通过食物链等途径传播给人类,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例如,禽流感等疫病的爆发,不仅影响了家禽养殖业,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这也促使我们深入探讨有效的防控策略。

2常见动物疫病概述

2.1疫病种类列举

在兽牧兽医工作中,常见的动物疫病种类繁多。其中,口蹄疫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疫病,主要感染偶蹄动物,如牛、羊、猪等。患病动物的口腔、蹄部等部位会出现水疱和溃烂,严重影响动物的采食和行走。禽流感则是禽类极易感染的疫病,具有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的特点。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对禽类的致病性有所差异,但都能给养禽业带来巨大冲击。猪瘟也是养猪业中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疫病,可导致猪的高热、腹泻、皮肤出血等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2.2传播途径分析

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是指患病动物与健康动物直接的身体接触,如舔舐、交配等。间接接触传播则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车辆等传播疫病。

空气传播:许多疫病的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如禽流感病毒可以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随着空气流动传播到较远的地方,感染周围的禽类。在养殖场中,如果通风不良,空气传播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加。

水源传播:被污染的水源是疫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当水源受到病原体污染后,动物饮用了这样的水就可能感染疫病。例如,水源被大肠杆菌污染,动物饮用后可能引发肠道疾病。

2.3发病特点阐述

季节性:部分动物疫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例如,禽流感在冬春季节较为高发,这与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以及禽类的生理状态有关。在寒冷的季节,禽类的免疫力相对较低,且通风条件较差,有利于病毒的存活和传播。

群体性:动物疫病一旦在养殖场中爆发,往往会迅速在群体中传播。由于养殖场中动物饲养密度较大,动物之间接触频繁,这为疫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猪瘟在猪群中爆发时,短时间内就可能导致大量猪只感染。

高致病性:一些常见的动物疫病具有高致病性,如口蹄疫、猪瘟等。这些疫病一旦发生,会对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导致动物生长发育受阻、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高致病性的动物疫病还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3防控策略

3.1免疫接种

科学制定免疫程序:免疫程序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动物的品种、年龄、饲养环境、疫病流行情况等。不同品种的动物对疫病的易感性和免疫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免疫程序。例如,对于幼龄动物,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需要在合适的时间进行首次免疫,并根据抗体水平进行后续的加强免疫。同时,要参考当地疫病的流行特点和季节变化,合理安排免疫时间。

合理选择疫苗:市场上的疫苗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在选择疫苗时,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经过国家检验合格的疫苗。同时,要根据疫病的类型和流行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株。例如,在防控禽流感时,要选择与当地流行的禽流感病毒亚型相匹配的疫苗,以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规范接种操作:免疫接种的操作规范直接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在接种疫苗时,要严格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包括接种途径、接种剂量、接种时间等。同时,要注意接种器具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3.2卫生管理

养殖场环境清洁:保持养殖场环境的清洁是预防动物疫病的重要措施。要定期对养殖场的地面、墙壁、设备等进行清洁,清除粪便、杂物等污染物。同时,要注意养殖场的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空气中病原体的浓度,减少疫病传播的风险。

消毒频率与方法:消毒是杀灭病原体的有效手段。养殖场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消毒频率,一般情况下,每周至少进行 1-2 次全面消毒。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物理消毒如高温消毒、紫外线消毒等,化学消毒则是使用合适的消毒剂进行喷雾、浸泡等消毒操作。例如,使用过氧乙酸、戊二醛等消毒剂对养殖场进行喷雾消毒,可以有效地杀灭多种病原体。

动物排泄物处理:动物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如果处理不当,会成为疫病传播的源头。因此,要对动物排泄物进行科学处理。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堆积发酵、沼气发酵等。通过这些处理方法,可以将动物排泄物中的病原体杀灭,同时还可以将其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3.3监测预警

建立疫病监测体系: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体系是及时发现动物疫病的关键。监测体系应包括养殖场内部的日常监测和外部的疫病监测网络。养殖场要定期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查,采集血液、粪便等样本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潜在的疫病隐患。同时,要加强与当地兽医部门的合作,参与区域内的疫病监测网络,共享疫病信息。

早期诊断技术:早期诊断对于控制动物疫病的传播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早期诊断技术包括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血清学检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以检测动物体内的抗体水平,判断动物是否感染过某种疫病。分子生物学检测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则可以直接检测病原体的核酸,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

预警机制构建:一旦监测到动物疫病的发生或流行趋势,要及时启动预警机制。预警机制应包括预警信息的发布、响应措施的制定等。通过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可以让养殖户和相关部门提前做好防控准备,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如隔离病畜、加强消毒等,以减少疫病的传播和扩散。

3.4人员培训

提升兽医专业技能:兽医是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核心力量,其专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防控效果。因此,要加强对兽医的培训,提高其诊断、治疗和防控动物疫病的能力。培训内容包括疫病的诊断技术、防控策略、疫苗使用等方面。同时,要鼓励兽医参加学术交流和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升专业水平。

加强养殖人员疫病防控意识:养殖人员是动物疫病防控的一线人员,他们的疫病防控意识和操作规范程度对防控工作有着重要影响。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强对养殖人员的疫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让养殖人员了解动物疫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防控方法,掌握科学的养殖管理技术,如合理的饲养密度、饲料管理等,从源头上预防动物疫病的发生。

4结语

综上所述,常见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包含免疫接种、卫生管理、监测预警和人员培训。免疫接种是关键,科学规划、选苗和规范操作可提升动物免疫力,降低发病风险;卫生管理是基础,清洁养殖场、定期消毒和科学处理排泄物,能减少病原体滋生;监测预警是保障,完善监测体系、运用先进诊断技术和预警机制,可实现疫病早发现、早控制;人员培训则能提升防控能力,提高兽医技能和养殖户防控意识,有助于防控工作开展。

持续优化防控体系对畜牧业发展和动物健康意义重大。未来防控工作中,需总结经验,结合新技术完善防控策略。生物技术发展带来新疫苗和诊断技术,应及时应用,提升防控效率。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性动物疫病挑战,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动物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

参考文献:

[1]黄光彦.乡镇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发展策略[J].畜禽业.2022,33(1).

[2]罗中田.基层兽医站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8).

[3]关团.对健全完善重大动物疫病联防联控机制的思考[J].兽医导刊.2021,(21).

[4]陈于保,姚尚奎.关于如何做好基层兽医站猪病防控工作的研究[J].农家参谋.2021,(15).

[5]吴绍彬.基层兽医站对生猪养殖场的防疫管理策略研究[J].畜禽业.2021,(5).

作者简介:单力(1982.7)男,汉族,湖南衡阳,本科,助理兽医师,从事兽牧兽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