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如何引导幼儿科学观察与记录

作者

陈红玉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第三幼儿园 655000

摘要:3-6岁幼儿的观察行为受限于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培育其科学探究能力需应对观察碎片化、表达具象化等挑战。本文以感官联动为方法论基础,结合幼儿具身认知规律,探索科学观察引导策略,旨在帮助幼儿突破观察的随意性与主观性,初步建立系统性科学思维。

关键词:幼儿引导;科学观察;记录

1.幼儿观察能力的认知发展特点

3-6岁幼儿处于直观感知阶段,以无意注意为主,易被鲜艳、动态或新奇的事物吸引,观察缺乏目的性、持续性;同时认知具有“自我中心化”特点,常依赖主观经验对各种现象进行解读,可能忽略细节或逻辑关联;观察方式也较碎片化,倾向于关注局部而非整体,例如观察植物时可能会只注意花朵颜色,忽略茎叶结构;观察记忆需要通过触摸、操作等亲身体验强化。到5-6岁时,认知进一步发展,逐渐能接受任务引导,出现初步的有意观察,但仍需依赖感官刺激,也需要具象化支持。

2.科学观察在幼儿教育中的核心价值

科学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基础途径,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能力,通过系统观察帮助幼儿建立现象到问题再到验证的科学思维萌芽,例如观察种子发芽,借此思考、理解生命规律。观察中的描述、比较、分类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以及精细动作能力。以任务为导向进行观察,需调动专注力,坚持,合作观察则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分享意识。科学观察是联结幼儿直接经验与抽象概念的桥梁,是建构认知框架的基础。

3.基于感官联动的幼儿观察引导策略

3.1感官激活——五感训练游戏

首先,开展分项感官专项训练。视觉是幼儿最依赖的感官,可通过“自然寻宝”“细节放大镜”等游戏强化观察的精确性。例如,在户外活动中分发彩色透明胶片,让幼儿透过不同颜色的胶片观察同一片树叶,感知在不同光线下物体色彩的变化;观察花瓣,使用放大镜观察其绒毛、叶脉纹理,引导幼儿发现“肉眼看不见的细节”。触觉训练可采用材质对比、动手操作的方式,如开展“神秘盲盒”游戏,将光滑的鹅卵石、粗糙的松果、柔软的羽毛等不同质感的自然物放入布袋,让幼儿仅凭触摸猜测物体名称,描述触感差异,一方面锻炼触觉敏锐度,另一方面培养语言描述能力。听觉开发方面,结合自然环境声与人工音源,开展“声音地图”活动,要求幼儿闭眼静坐,此时引导幼儿辨识风声、鸟鸣、脚步声的方位与节奏差异,也可以用装有豆子、沙粒等内容物的罐子制作“声音配对瓶”,先展示这些物品,然后摇晃罐子,让幼儿听声响,猜测内容物,提升听觉专注力与辨别能力。

其次,开展跨感官联动游戏。例如组织“水果侦探”主题活动,要求幼儿先蒙眼,之后触摸水果外形(触觉),嗅闻果皮气味(嗅觉),教师切开水果,要求幼儿聆听切开水果的声音(听觉),最后品尝果肉味道(味觉),最终睁开眼睛观察果肉颜色与结构(视觉)。通过多感官交叉验证,使幼儿对“水果”属性有更立体的认知,帮助其建立“观察需多角度验证”的科学思维雏形。也可以组织“季节感官箱”实践活动,例如,在秋季收集落叶、松果、桂花,之后装入木箱,让幼儿触摸干燥的叶片,感受叶子的质感;聆听踩碎枯叶的脆响,嗅闻桂花的甜香,从多个角度感知季节特征,将抽象的季节概念转化为具体经验。

3.2目标聚焦——提问引导法

(1)层级化提问设计

设计三层式提问,第一层为启发性提问,例如,让幼儿观察蚂蚁,提问:“你觉得蚂蚁排队时会不会说悄悄话?”,既契合幼儿的拟人化思维,同时隐含“观察蚂蚁交流方式”的目标,通过拟人化、趣味化的问题,激发幼儿的观察动机。第二层为对比性提问,如观察两盆植物时提问:“为什么这盆叶子的边缘卷起来了?另一盆的叶子却展开得像小船?”,引导幼儿对比光照、湿度等变量对植物的影响,推动幼儿从感知整体转向分析细节差异。第三层为预测性提问,例如在浮沉实验前问:“如果把这块木头和石头同时放进水里,谁会先沉下去?为什么?”,幼儿需基于已有经验提出假设,再通过观察验证猜想,促进观察与推理结合。

(2)提问的实施

观察前,通过问题设定任务框架,例如观察蝴蝶时抛出任务:“我们要找出蝴蝶翅膀上的‘密码’,看谁发现的图案最多!”;观察中,用问题提示幼儿发现关键细节:“注意看蝴蝶停下来时翅膀是张开还是合上?猜猜它为什么要这样做?”;观察后,通过问题梳理经验:“如果给蝴蝶画一张‘身份证’,需要记录哪些信息?”。通过“问题嵌入观察流程”的模式,帮助幼儿建立闭环思维。以探索影子为案例,可先提问“你的影子什么时候会出现?”引发幼儿思考,观察光源;再追问“怎样能让影子变长或变短?”引导操作验证;最后抛出“影子会完全消失吗?”,促使幼儿主动反复实验,在活动中理解光影关系。

(3)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提问应该是具体化、具象化的,例如观察彩虹时提问“彩虹里有几种颜色?”而不是提问“光的折射原理是什么?”必须与幼儿认知水平相匹配;提问时应体现开放性,适当留白。例如,观察蜗牛爬行痕迹时可以问:“蜗牛留下的这条线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允许幼儿从保护黏液、方向标记等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提问后需预留5-10秒沉默时间,给幼儿一定的思考时间,此举可明显增加幼儿观察描述细节量。例如,当幼儿说“云在逃跑”时,教师可追问:“是什么在追赶它们?你发现云逃跑的方向和风有什么关系吗?”,在接纳拟人化表达的同时引导其关注不同自然现象之间的内在关联。

3.3记录适配——符号化工具

(1)建构符号系统

基础符号库应高度简化且具象,贴合幼儿认知特点。例如用“太阳”表示晴天、“云朵+雨滴”组合表示雨天;用不同颜色圆点区分树叶大小。进阶设计中,考虑融入动态元素,如在“植物生长日记”中使用箭头长度表示茎秆高度变化,用折线符号标记叶片数量增减。可邀请幼儿参与符号创编,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例如观察蚂蚁搬运时,共同设计“虚线路径”表示行进路线、“感叹号”标记食物存储点,使幼儿对符号更加认同。工具需预留生成空间,如在“昆虫行为记录表”中设置空白栏,允许幼儿用即时贴补充昆虫触角摆动、翅膀开合等个性化发现。

(2)分阶训练

在初级阶段,提供半结构化模板,例如提供“天气月历”,预设晴、雨、风等基础符号,“火焰”=炎热、“雪花”=寒冷等温度感知符号。要求幼儿每日在“天气月历”上粘贴对应图标,在空白处补充温度感知符号。中级阶段,引入开放性任务,例如前面提到的“影子实验记录单”,在初期提供“长/短/消失”符号贴纸,用贴纸标注影子状态;后期改用空白网格纸,要求幼儿自主设计符号,用这些符号记录方向变化;最终引导幼儿创建属于自己的“符号图例”,鼓励幼儿用文字或图画解释这些自创符号的含义。在高级阶段,以协作应用为主,如开展“自然物符号分类挑战”,先分组,之后要求各组设计“叶缘锯齿”“叶脉密度”等分类符号,再交换符号表,对他组自然物进行分类,最后集体讨论各组自创符号的易懂性、表达准确性,使幼儿对科学符号有更深的理解,在保持自创符号个性的同时考虑通用性。

结束语

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培养科学观察能力是关键教育环节之一。本文通过感官激活、问题引导与符号记录等策略,将幼儿的碎片化感知转化为结构化认知,为其科学思维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