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挖掘教材育人价值 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

吴春蓉

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第二中学 842200

摘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蕴含的育人价值,以“点到直线距离”为例,分别从挖掘教材内容中培养学生运算的素材;渗透解析几何中的核心思想方法,把握方法背后思想;借助图形直观进行多视角认识问题,提升思维深度与广度等方面,论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与载体支撑。

关键词:数学教育;核心素养;教材;思维

如何通过教材中的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研究,帮助学生发展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问题[1],正是素养背景下数学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与挑战。

本文选取的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2第三章《直线方程》中的“3.3.3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材中对于“点到直线距离”内容开头就直截了当地给出思考问题:已知点,直线,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材中对于问题的解决主要介绍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法,即求点到直线上垂足之间的距离;二是间接法,即将点到直线距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高,运用三角形面积相等求解。基于教材处理方法,如果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失当,那么“点到直线距离”中涉及对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就不能有效落地,渗透的解析几何的重要思想方法可能会挖掘不到位,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对于复杂的运算的惧怕心理及错失一次多角度认识问题机遇,使得面对解析几何问题时不能举一反三,提升思维的发散性与深刻性。那么,如何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角度来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笔者谈点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挖掘教材内容蕴含的运算素材,增强学生运算的信心

新课程明确要求学生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发展数及字母运算的能力,有效地借助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就教材中提出:“上述方法虽然思路十分自然,但具体运算需要一定的技巧”,编者的意图是可以选择更优化方法得到点到直线距离公式,避免繁琐运算及对运算技巧的追求。但笔者认为,此处如果顺应学生思维,对问题着力解决,帮助学生克服面对复杂运算的惧怕心理,提升学生运算信心很有裨益,对培养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学科精神不失为良好的素材。

从不同的方向思考公式推导的途径,优化问题的解决,符合教材渗透的理念。基于解析几何运算量大,变量多,更需要在教学中结合图形特征对数学知识的多视角认识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有更多认识问题的角度,让问题高效解决,促成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上触类旁通。通过我们的思考与实践去精雕细绘,找到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着力点,让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找到有效支撑的载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龚辉斌.为教材做“注记”----以“点到直线的距离”为例[J].中学数学,2017(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