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合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新模式构建
朱作望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力洋镇前横学校 315600
摘要:本文剖析了信息技术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来的改变,从多方面阐述创新模式构建路径。通过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改进评价体系,目的是打破传统课程局限,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提升其综合素养,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信息技术助力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模式
伴随信息技术的普及,其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成为教育发展新方向。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形式创新及评价体系优化带来诸多可能。传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学实施中面临资源有限、教学互动性不足等问题。信息技术以其独特优势,如海量资源共享、实时交互等,能有效化解这些难题。
一、信息技术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来的新契机
以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受限于学校和周边环境。而信息技术的融入将打破这一束缚,互联网上海量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为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素材。比如在开展“世界各地文化”主题实践活动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能轻松获取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详细资料,拓宽视野,让实践活动不再局限于书本和本地资源。同时,通过在线学习平台、互动软件等工具,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实时交流想法。
二、信息技术赋能,小学实践课创新构建
(一)创新课程设计,融入信息技术元素
1.创新课程设计,推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入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创新课程设计并促使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是顺应教育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程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可以让课程更加贴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1]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中的“植物的奥秘”为例。在课程设计阶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情境化教学设计。首先用多媒体资源,播放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视频,从破土而出的幼苗,到茁壮成长的植株,再到缤纷绽放的花朵和孕育果实的奇妙过程,将植物生命的神奇历程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仿佛将自己置身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深刻感受到植物世界的神奇与魅力,进而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植物奥秘的强烈愿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跨学科教学,比如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去解析植物生长的原理,探寻光照、水分、土壤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信息技术检索有关植物的古诗词,运用语文知识品味古人对植物的细腻描写与情感寄托,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对柳树婀娜姿态的生动描绘或者利用美术软件创作植物主题绘画,展现自己心中植物的独特模样,从细腻的叶脉纹理到娇艳的花朵色彩,都融入了学生对植物的独特理解。信息技术如同纽带一般,紧密连接起不同学科,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整合,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课程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使“植物的奥秘”活动丰富多彩且富有深度。
(二)优化教学实施,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教学实施环节对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达成起着决定性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有效优化教学流程,切实提升教学成效。以“校园生物多样性调查”主题活动为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线上,教师在专门的学习平台上传各类校园生物的资料,涵盖文字介绍、高清图片以及生动有趣的科普视频,详细讲解生物的分类、特征和生活习性等知识。学生自主浏览学习,在线完成简单的知识问答,初步构建对校园生物的认知框架。在线下,教师带领学生分组对校园各个角落展开实地调查。学生们手持观察工具,仔细寻找、记录遇到的各种生物,近距离观察它们的形态和生存环境。实地调查结束后,学生再次回到线上平台,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交流调查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总结归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校园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学习平台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包括观看视频的时长、知识问答的正确率、参与讨论的频率等。教师依据这些数据,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专属教学策略。对于对昆虫类生物特别感兴趣但在植物识别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推送更多植物相关的拓展资料;对于观察记录不够细致的学生,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建议,以帮助每个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都能收获成长与进步。[2]
(三)完善评价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工具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完善的评价体系,而运用信息技术能实现更加多元、全面且及时的评价反馈,助力课程不断优化。[3]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传统文化传承”主题活动中,可以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多个维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全方位记录学生在活动各环节的表现,比如线上讨论时发表观点的质量与数量体现其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制作的传统文化宣传海报、手工艺品等作品的完成质量反映其实践能力;小组合作完成传统文化展示活动时成员间的配合默契度衡量团队协作水平;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改编的创意则彰显创新思维。通过这些多维度的数据记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同时,教师通过在线评价系统,在学生提交作品或参与活动后及时给予详细反馈意见,指出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方向。学生能随时登录系统查看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轨迹,清晰了解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表现。而且,学生也可通过评价系统对教师教学和活动组织进行评价,反馈自己的真实感受与建议。这种双向的动态评价反馈机制促进教学相长,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断优化完善,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课程质量。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创新课程设计、优化教学实施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创新模式构建,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价值。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需不断探索与实践,关注学生需求和技术发展,持续改进创新模式,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朱雪艳.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的应用[J]. 中小学电教,2024(7):42-44.
[2]李丹.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渗透[J]. 中外交流,2021,28(4):982-983.
[3]何文焱.谈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可能性[J].赢未来,2021(3):15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