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礼乐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渗透策略与实践

作者

王珠琳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特殊教育学校 212400

摘要:小学音乐教育融入礼乐文化,是传承传统文化与培育学生素养的关键举措。本文深入剖析礼乐文化中的音乐元素,探寻其与小学音乐教育目标的契合点,阐述对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的意义。从音乐欣赏、创作、表演教学实践,到教师素养提升、资源整合、氛围营造的教学支持,全方位构建渗透策略,助力小学音乐教育创新发展。

关键词:礼乐文化;小学音乐课堂;文化渗透;音乐教学;素养培育

引言

小学音乐教育是学生审美启蒙与艺术素养养成的重要基石。在文化多元发展的当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礼乐文化蕴含的音乐智慧、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与小学音乐教育相互交融,能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文化魅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为音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

一、礼乐文化与小学音乐教育融合的理论认知

1.1 礼乐文化中音乐元素的解析

礼乐文化中的音乐元素丰富多样,涵盖乐器、乐律、乐舞等多个方面。乐器方面,编钟作为古代礼乐重器,其音色清脆明亮、悠扬绵长,不同大小的钟体组合能演奏出丰富的旋律,体现了古代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和音乐审美。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引入编钟元素,可通过播放编钟演奏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其独特音色,了解古代乐器的构造和演奏方式。乐律是音乐的基本规则,古代五声音阶 “宫、商、角、徵、羽”,与现代音乐的音阶体系有着内在联系。教师可通过简单的音乐示例,如用五声音阶创作的经典民歌《茉莉花》,引导学生感受五声音阶的独特韵味,体会其在音乐表达中的和谐与美感。

1.2 小学音乐教育目标与礼乐文化的契合点

小学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表现、创造能力,提升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礼乐文化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通过音乐传递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这与小学音乐教育目标高度契合,在音乐感知上,学生通过接触礼乐文化中的音乐作品,如古代祭祀音乐,感受其庄严肃穆的氛围,提升对音乐情感的感知能力。在表现能力培养方面,学习古代乐舞能让学生在肢体动作中展现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增强音乐表现力。

1.3 渗透礼乐文化对小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的意义

渗透礼乐文化能多维度提升小学生音乐素养。在知识层面,让学生了解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乐器种类、乐律知识等,拓宽音乐知识面。例如,学习古琴的历史和演奏技巧,能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音乐的高雅韵味。在技能上,通过学习古代音乐的演唱、演奏方式,如编钟的敲击技巧、古代歌曲的吟唱方法,提升学生的音乐表演技能。在审美方面,接触礼乐文化中的音乐作品,如古朴典雅的宫廷音乐,能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审美能力,感受音乐中的和谐、对称之美。

二、礼乐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策略

2.1 基于礼乐文化的音乐欣赏教学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播放古代祭祀音乐,如《韶乐》,让学生感受其庄重、肃穆的音乐风格,通过讲解祭祀仪式的背景和意义,加深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组织学生欣赏编钟演奏的现代音乐作品,如谭盾的《1997:天·地·人》,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编钟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对比古代编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创新。开展音乐欣赏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礼乐文化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可提出问题,如 “这首音乐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场景?”“你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培养音乐感知和分析能力。

2.2 融入礼乐元素的音乐创作引导

在音乐创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礼乐文化元素。教授学生古代乐律知识,如五声音阶的特点和运用方法,让学生尝试用五声音阶创作简单的旋律。例如,以 “校园生活” 为主题,让学生运用五声音阶创作一首欢快的校园歌曲,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为歌曲填词,表达自己对校园生活的热爱。引入古代音乐的节奏型,如古代诗词的韵律节奏,让学生将其融入到音乐创作中。以唐诗《静夜思》为例,引导学生根据诗词的平仄和节奏,为其谱曲,感受古代诗词与音乐的紧密联系。组织音乐创作比赛,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2.3 结合礼乐精神的音乐表演活动开展

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融入礼乐精神。组织学生排练古代乐舞,如《羽舞》,在排练过程中,教导学生舞蹈动作的规范和礼仪要求,如舞蹈中的进退、行礼等,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古代乐舞的优雅和庄重。开展小型的音乐会,让学生演奏古代乐器,如古筝、二胡等。在演奏前,向学生介绍乐器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演奏礼仪,如演奏者的坐姿、持琴姿势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礼仪意识。在音乐会中,设置观众互动环节,让观众参与音乐表演,感受礼乐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表演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保障礼乐文化有效渗透的教学支持

3.1 教师礼乐文化素养的提升途径

教师是礼乐文化渗透的关键。学校可组织教师参加礼乐文化培训课程,邀请专家学者讲解礼乐文化的内涵、音乐元素和教学方法。例如,举办关于古代乐器演奏技巧和文化背景的培训,让教师深入了解编钟、古琴等乐器,提升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鼓励教师自主学习,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献,观看学术讲座视频,深入研究礼乐文化与小学音乐教育的融合方法。教师还可以参加学术研讨会,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拓宽教学思路,不断提升自己的礼乐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3.2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策略

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渗透礼乐文化的重要保障。学校可以编写校本教材,融入礼乐文化内容,如古代音乐作品赏析、乐律知识讲解、乐舞教学等。收集整理古代音乐音频、视频资料,建立教学资源库,方便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整合社会资源,与博物馆、文化馆等合作,开展校外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古代乐器展览,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和了解古代乐器的构造和特点。邀请专业的音乐演奏家、舞蹈家到学校举办讲座和表演,为学生带来更直观的礼乐文化体验,丰富教学内容。

3.3 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助力渗透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能促进礼乐文化的渗透。在校园环境布置上,展示古代乐器图片、礼乐文化名言警句等,如在音乐教室悬挂编钟、古琴的图片,在校园走廊张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等名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礼乐文化的熏陶。举办校园礼乐文化节,开展音乐比赛、乐舞表演、音乐创作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激发学生对礼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组织学生成立礼乐文化社团,如古代乐器演奏社团、乐舞社团等,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结论

将礼乐文化渗透于小学音乐课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入解析礼乐文化中的音乐元素,把握其与小学音乐教育目标的契合点,开展基于礼乐文化的音乐欣赏、创作、表演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素养、开发整合教学资源、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能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礼乐文化的魅力,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未来,应持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渗透策略,让礼乐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徐敏.小学音乐课堂“乐”文化课程的实践[J].文理导航(下旬),2024,(05):82-84.

[2]龚丽敏.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礼乐文化教学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23,(02):22-24.

[3]蔡红.让文化在音乐中“流动”——谈小学音乐课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08):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