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两岸童谣为幼儿园课程构建与实践赋能

作者

张珺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幼儿园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幼儿园两岸童谣课程的设计、实施及教学实践效果。通过分析幼儿的成长需求和两岸童谣的特点,结合童谣实际教学案例,推动幼儿语言发展与情感发展,提升认知能力和文化素养,并提出优化童谣课程的策略和建议,为幼儿园课程赋能。

关键词:幼儿园;两岸童谣课程;教学实践

童谣主要通过口口相传,广泛流行于民间。海峡两岸童谣作为闽台共同的文化纽带,反映了传统农耕社会和市井生活面貌,如大家熟悉的《天黑黑》《阿妈的话》等经典歌曲都源于闽南语童谣。两岸的童谣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多样,包括时政、育儿、游戏、知识、幻想、生活、动物、植物、节令、民俗、趣味等各种主题,体裁上有摇篮曲、叙述式、问答歌、连锁调、谜谣、绕口令等[1]。它们通过口耳相传、文字记载等方式代代传承,承载着两岸人民的童年记忆、传统习俗和浓浓的乡愁。无论是福建的《鲟仔鲟仔满天飞》,还是台湾的《小毛驴》,这些童谣不仅反映了两岸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情感表达,还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共同价值观。

一、童谣课程的目标设定

两岸童谣课程目标设定,需要兼顾幼儿的全面发展,确保课程在促进幼儿语言能力、认知发展、情感与社会发展、文化认同、身体与感官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语言发展目标

一是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反复唱诵与模仿,帮助幼儿掌握更多词汇,提升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和流畅性。二是培养语音意识。通过童谣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增强幼儿对语音的感知力,为日后的阅读与写作打下基础。三是提升听力与理解能力。通过聆听和理解童谣的内容,提升幼儿的听力水平和语言理解能力。通过学习类似《小老鼠上灯台》的简单童谣,幼儿不仅能够记忆并复述童谣内容,还能在日常对话中运用这些语言模式,丰富其表达能力。

(二)认知发展目标

一是促进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通过童谣中的推理、比较等内容,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丰富基础知识。通过童谣学习,帮助幼儿认识数字、颜色、形状等基础概念,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三是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童谣中丰富的想象力内容,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创新。

(三)情感与社会发展目标

一是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通过童谣中的情感表达,帮助幼儿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二是增强合作与分享意识。通过童谣表演和集体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促进良好社交能力的发展。三是提升同理心与社会情感。通过童谣中涉及的社会情感内容,帮助幼儿理解他人情感,增强同理心和社会适应能力。比如,一些童谣描述了对母爱的感激、对朋友的珍惜,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文化认同与传承目标

一是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学习两岸童谣,增强幼儿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帮助他们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二是促进两岸文化交流。通过两岸童谣的学习,培养幼儿对两岸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交流。三是体验传统节日与习俗。通过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童谣活动,让幼儿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文化。

通过多样化的童谣课程,促进幼儿在语言、认知、情感、社会性、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文化认同。通过课程中的创造性活动和深入探讨,培养幼儿的深度学习能力,使其具备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童谣课程实施的策略

(一)多样化教学形式

1.歌唱与表演结合

通过唱诵、表演和动作、乐器伴奏结合,让幼儿在动静结合的活动中感受童谣的节奏与韵律。例如,在学习《摇篮曲》童谣时,幼儿可以尝试使用简单的乐器为童谣伴奏,感受音乐的节奏与旋律。

2.美术与创意活动结合

课程设计中可以融入美术创意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沙画等,让幼儿通过视觉艺术形式表达对童谣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例如,在学习描述季节变化的童谣时,幼儿可以绘制自己心中的春夏秋冬场景,将语言转化为视觉艺术。

3.科学探索与生活体验结合

一些童谣涉及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内容,课程可以设计科学探索活动,如观察植物生长、体验节日习俗等,帮助幼儿在实践中理解童谣中的知识与生活智慧。例如,通过唱《小蜜蜂》来引导孩子们认识昆虫和植物。

(二)主题化教学设计

将两岸童谣按不同主题(如自然、家庭、友谊等)进行分类,分阶段地逐步实施,如:围绕春节、毕业季主题展开。在每个主题下,围绕相关的童谣进行深入学习和探讨,帮助幼儿建立系统性的认知与理解。

(三)互动式学习

通过开展亲子童谣活动,让家长参与到童谣课程中来,增强家庭教育的互动性与参与感。家长可以在家中与孩子一起唱童谣,促进亲子关系,同时延续课堂学习内容。也可以设计小组活动,让幼儿与同伴一起学习和表演童谣,增强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例如,通过小组合作编排童谣表演,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演技巧。

(四)本土化与多元化结合

课程中应注重融入两岸特色的童谣,既体现福建与台湾的文化特点,又促进文化交流。比如,在一个单元中,可以对比福建和台湾不同的童谣,帮助幼儿理解两地的文化共性与差异性。在传承传统童谣的同时,也可以引入现代音乐元素,通过改编或创作新的童谣,增加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例如,将传统童谣的旋律与现代节奏结合,让孩子们更易接受和喜欢。

三、两岸童谣为幼儿园课程赋能

(一)幼儿方面

通过两岸童谣,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两岸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形成积极的文化态度。

童谣的朗诵和表演,让幼儿提高他们的词汇量,提升幼儿的发音、语调和语言流利度等语言运用能力,更清晰、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升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表达和回应能力。

幼儿通过欣赏和感受童谣的韵律美、节奏美和语言美,从而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童谣中的丰富想象和艺术表现形式激发幼儿的创造力,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如:绘画、歌舞、表征、故事等形式)萌发幼儿读写的兴趣,表达对两岸童谣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师方面

依托童谣课程,教师从“理想课程”到“我和孩子们的课程”,教师、幼儿与童谣课程同频对话,共同创造,共同成长。童谣生活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也是一个教师不断自我追寻、自我成长的过程[2]。

提升教师对儿童语言发展、文化教育和互动教学的专业技能,增强课堂管理和教学设计的能力。学习和教授两岸童谣,丰富教师的文化素养,增强对两岸文化的理解和传播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素质。

(三)课程方面

通过实践验证,两岸童谣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是否适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评估课程的实施效果,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资源库,确保课程能够长期运行,并根据幼儿的成长和社会文化的变化进行适时更新,保证课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构建系统化的童谣课程体系,涵盖语言发展、文化认知、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为幼儿提供全面的学习体验。整合和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童谣文本、音频、视频、教具等,确保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高童谣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芳.童谣、儿歌、谶谣辨释及闽南童谣的特色[J].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22 (1):52.

[2]胡华.给童年留白[M].北京:接力出版社,201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