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以人为本的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分析

作者

阮静

安徽友诚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31

一、引言

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环节,其成效直接关系到乡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成为各个领域发展的核心准则,在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中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以人为本的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强调将人的需求、利益和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未来发展期望,以实现乡村的宜居、宜业和可持续发展。本报告旨在深入分析基于以人为本的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探讨其制度要求与具体措施,为提升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以人为本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的要

2.1 将以人为本作为本质的发展规律

以人为本的理念应深深扎根于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的每一寸土壤,成为其本质且不可动摇的发展规律。乡村规划并非简单的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设计,它更像是一幅描绘乡村未来生活画卷的蓝图,而居民则是这幅画卷中最生动的元素,他们的需求、愿望和生活方式是规划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从居住层面来看,乡村居民对于居住环境有着独特的需求。与城市不同,乡村有着更广阔的自然空间和更紧密的邻里关系。因此,在规划乡村住宅时,不能盲目照搬城市的商品房模式,而应充分考虑乡村的自然地形、气候条件以及居民的生活习惯。例如,在一些山区乡村,房屋可以依山而建,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既节省了建设成本,又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南方水乡,房屋可以临水而居,设置亲水平台,让居民能够亲近自然、享受水乡的宁静与惬意。同时,住宅的户型设计也要注重实用性,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如设置足够的储物空间、合理的厨房和卫生间布局等,为居民创造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在就业规划方面,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而产业的发展又与居民的就业息息相关。以人为本的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要求根据乡村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合理规划产业园区或就业基地,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比如,对于具有丰富农业资源的乡村,可以规划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养殖,同时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让居民能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2.2 在管理中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的对象是乡村,而乡村的主体是广大居民。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成为乡村规划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是尊重其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在乡村规划编制的初期,就要通过多种渠道,如召开村民大会、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深入了解居民对乡村发展的期望和诉求。居民长期生活在乡村,对乡村的情况最为熟悉,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往往能够切中要害,为规划提供宝贵的参考。例如,在规划乡村道路时,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出行需求,提出合理的道路走向和宽度建议;在规划公共设施布局时,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便利性,提出合适的选址意见。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使规划方案更加贴近实际、符合民意,提高居民对规划的认同感和支持度。建立健全居民参与机制也是关键环节。要明确居民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为居民参与规划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可以成立村民规划建设监督小组,让居民代表参与到规划项目的审批、施工监管和验收等环节中,对建设项目的质量、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同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乡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等工作,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乡村规划建设的良好局面。在一些成功的乡村规划建设案例中,居民不仅积极参与规划的讨论和决策,还自发组织起来,参与村庄的绿化美化、垃圾分类处理等工作,为乡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3 积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乡村居民的全面发展,这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是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在乡村规划中,要根据居民的人口规模和分布情况,合理规划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例如,建设乡村图书馆,为居民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满足他们的阅读和学习需求;建设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书法绘画展览等,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健身广场和体育设施,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通过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娱乐条件,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也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乡村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升级,对居民的就业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根据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居民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三、以人为本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

3.1 推行乡村规划建设许可制度

乡村规划建设许可制度是规范乡村建设行为、保障乡村规划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行许可制度,对乡村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规模、建筑风格等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建设项目符合乡村规划要求,避免盲目建设和无序开发。在许可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合理需求,对于符合规划且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建设项目,要给予支持和指导;对于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项目,要坚决予以制止。同时,要简化许可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例如,建立乡村规划建设许可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相关部门职能,实现许可事项的集中受理、审批和办理,减少居民办事成本。

3.2 强化乡村建设质量管理体系

乡村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强化乡村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乡村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监管。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乡村建设质量监管制度,明确监管主体、监管内容和监管责任,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乡村建设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意识。例如,定期组织乡村建筑工匠参加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同时,要建立乡村建设质量投诉举报机制,鼓励居民对建设质量问题进行监督和举报,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问题,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

3.3 实行农村规划新建奖励政策

为了引导和鼓励居民按照乡村规划要求进行新建和改建,可以实行农村规划新建奖励政策。对符合规划要求、建筑风格协调、质量达标的新建房屋或改建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或政策优惠,如减免部分建设配套费用、提供低息贷款等。通过奖励政策的实施,激发居民参与乡村规划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居民对乡村规划的认同感和遵守规划的自觉性。同时,要注重奖励政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制定明确的奖励标准和评选办法,确保奖励对象真正符合规划要求,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例如,某地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对按照规划要求建设具有地方特色民居的居民给予每平方米一定金额的奖励,有效推动了乡村风貌的改善和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

3.4 建立违法用地建设责任制度

违法用地建设是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规划的实施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遏制违法用地建设行为,必须建立严格的违法用地建设责任制度。明确违法用地建设的认定标准和处罚措施,对违法用地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予以严厉处罚,包括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罚款等。同时,要建立健全违法用地建设巡查和举报机制,加强对乡村建设用地的日常巡查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用地建设行为。对于监管不力、失职渎职的相关部门和人员,要追究其责任,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例如,某地通过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监管网格化管理体系,将乡村划分为若干网格,明确网格监管责任人,定期对网格内的建设用地情况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用地建设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5 树立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理念

乡村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产业特色,因此乡村规划建设必须树立因地制宜的理念,充分考虑乡村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避免盲目照搬城市规划模式或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在规划过程中,要深入调研乡村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结合乡村的产业发展需求和居民的生活习惯,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案。例如,对于山区乡村,要充分利用山地资源,规划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同时注重山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历史文化名村,要加强对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规划建设中保持乡村的原有风貌和特色。通过因地制宜的规划建设,实现乡村的差异化发展,提升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6 推动乡镇规划建设示范活动

开展乡镇规划建设示范活动是推广以人为本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经验、推动乡村规划建设整体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通过选取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镇作为示范点,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科学规划和高标准建设,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示范乡镇。在示范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做法。同时,要加强对示范乡镇的宣传推广,组织其他乡镇进行参观学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乡镇开展以人为本的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例如,某省开展了美丽乡村示范镇创建活动,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技术指导,打造了一批乡村规划建设示范镇,为全省乡村规划建设提供了样板和借鉴。

四、结束语

以人为本的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乡村居民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明确以人为本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的要求,并采取推行许可制度、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实行奖励政策、建立责任制度、树立因地制宜理念和推动示范活动等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提升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水平,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未来的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我们应不断探索创新,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理念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努力打造更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同时,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为乡村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 . 葛丹东 ; 华晨 . 浙江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预印本 ,2010(03)

[2]  基于共生理论的浙江连片未来乡村规划探索 . 冷诗雨 ; 陆慧敏 ; 董翊明 ; 田园 ;郑仕杰 . 浙江国土资源 ,2024(S1)

[3]  基于特色田园乡村的条带型村落振兴路径探索——以启东市东兴二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为例 . 王新伟 . 建筑设计管理 ,2025(05)

作者简介:阮静 1987 年 8 月 14 日 女 汉 本科目前职称:副高工程师 研究方向: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