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时代高校就业工作的多维审视与路径优化

作者

许靖

武汉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

摘要:本文旨在剖析新时代高校就业工作,从其政治、战略、民生属性切入,详细解析结构性就业矛盾及应对之策,系统阐述国家、省级、学校层面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举措,深度探究就业育人共同体构建与理论实践融合机制,并结合真实数据与典型案例,旨在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全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且高质量就业,进而有效服务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大局。

关键词:高校就业;结构性矛盾;高质量就业;就业育人共同体;理论实践融合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在新时代社会经济持续变革的浪潮中,高校就业工作已然成为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关键环节。伴随高等教育迈向普及化阶段,毕业生数量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在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便高达1158万,2024年毕业生人数更是高达1179万,这一庞大群体涌入就业市场,使得就业形势愈发错综复杂。深入且全面地探究高校就业工作的各个维度,精准探寻切实有效的解决路径与创新发展策略,对切实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权益、稳固社会和谐稳定、有力推动经济稳健前行,均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二、高校就业工作的属性剖析

1.政治属性

高校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核心阵地,其就业工作在国家政治稳定层面肩负着极为重要的使命。以“西部计划”为例,自实施以来,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毕业生投身于西部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他们怀揣着理想与热情,扎根于西部的教育、医疗、基层治理等各个关键领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在国家宏观发展格局中,大量高素质毕业生有序融入社会各行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巩固政治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国家重点建设领域、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国防安全等,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为这些关键行业提供了智力支持与人力保障,确保国家战略的稳步实施,彰显了就业工作在维护国家政治稳定方面的基石作用。

2.战略属性

就业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核心战略地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以深圳这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为例,当地高校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构建起了高效的人才培养与输送体系。深圳大学在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斐然,其源源不断地为人工智能、5G等前沿领域输送了大量专业素养高、创新能力强的优质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需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精准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与模式,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高效对接新兴产业与关键领域的用人需求,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经济社会的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助力国家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抢占高地。

3.民生属性

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零就业家庭、残疾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具有关键意义。据某高校的详细统计数据显示,在实施一系列精准帮扶措施之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约为60%。然而,通过为这些学生提供专项就业培训,积极推荐适配其能力与需求的优质岗位,并给予必要的求职补贴以减轻其求职负担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后,这一群体的初次就业率显著提升至85%。这些学生在成功就业后,不仅自身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家庭经济压力得以缓解,同时也在社会中实现了自身价值,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这一实例充分彰显了高校就业工作在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结构性就业矛盾解析与应对

1.就业问题症结及矛盾表现

(1)就业市场容量

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形势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在2022年,部分传统制造业企业面临市场需求萎缩、生产成本上升等困境,导致其岗位招聘量同比大幅下降约20%。以某大型钢铁制造企业为例,由于行业产能过剩及市场竞争加剧,该企业在这一年度减少了近500个生产岗位的招聘计划。同时,在部分地区,如东北的一些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地区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某一传统产业,在经济波动中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创造多元化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压缩了就业空间,成为就业市场容量不足的重要因素。

(2)供需适配矛盾

在科技飞速发展与技术变革的浪潮推动下,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进程不断加速。据相关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在过去的几年间,制造业中约30%的初级装配岗位已被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化生产线所取代。例如,在汽车制造行业,以往依赖大量人工操作的汽车零部件装配环节,如今已广泛应用工业机器人进行高效精准的组装作业。同时,中小微企业在资金、成本等方面面临诸多难题,难以提供稳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使得劳动力供给与岗位供给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均难以实现有效适配,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

(3)新兴就业形态

在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兴就业形态如网约车司机、外卖配送员、网络主播等大量涌现。但这些从业者与平台之间劳动关系模糊,多数被归为灵活就业人员,在劳动权益保障方面存在诸多漏洞。此外,新兴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岗位细分度低,从业者晋升渠道狭窄,缺乏系统的专业能力提升路径,给从业者的职业生涯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2.就业矛盾问题的解决方案

(1)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部分具有前瞻性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适时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这些高校高度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与多家新能源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校外实习基地。通过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参与项目研发与实践操作,有效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据统计,这些高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且大部分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在新能源产业的各个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的优化与调整,使其更好地契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2)促进交叉学科发展

多所高校敏锐捕捉科技发展前沿趋势,积极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该专业有机融合了生物学、医学与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跨学科教学团队、综合性课程设计和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生在医疗器械研发、生物信息处理、医疗影像技术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例如,某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团队成功研发出一款新型的便携式医疗检测设备,具有成本低、检测精度高、操作便捷等优点,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转化。这充分证明了交叉学科发展在培养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方面的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学科专业的创新发展与融合升级。

(3)构建评价反馈体系

某高校率先构建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就业评价反馈系统,该系统涵盖了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长期跟踪、对用人单位的定期回访以及对教学过程的全面评估等多个环节。通过定期回访用人单位,高校能够深入了解企业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具体评价与反馈建议。建立科学合理的双向绩效考核办法,全面考核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情况。通过对学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推进策略

1.国家层面的宏观与微观评价标准

在国家宏观就业指标体系的引导下,“十三五”期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超过6000万人,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在新兴产业领域,如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就业人数占比逐年提升,从2016年的15%增长至2020年的25%。同时,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占比超过50%。在微观层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就业质量的提升,劳动者的平均薪资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23年劳动者平均薪资较2019年增长了约15%,且在劳动保障方面,职业安全标准不断提高,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得到了全方位的逐步提升,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的健康发展。

2.省级层面的就业质量主要指标

省级层面以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作为充分就业的检验标准,同时综合考量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适配度、薪酬待遇及满意度、求职过程的公平性、就业的稳定性以及用人单位和学生对母校的满意度等多维度指标。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省级区域内高校就业工作的成效,为省级政府制定就业政策、优化就业服务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精准施策,提升区域内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质量。

3.学校层面的精准施策路径

(1)思政领航

高校应立足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就业工作,构建“思政+就业”核心价值观领航机制。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使其深刻认识到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的内在动力,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营造良好的就业育人氛围。

(2)数智护航

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集成式、靶向式、跟踪式的就业管理服务平台。集成式平台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咨询,涵盖职业规划、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多方面内容;靶向式系统实现精准的就业供需对接,根据学生专业、兴趣与企业用人需求进行智能匹配;跟踪式机制确保对学生就业过程进行全程帮扶,及时解决学生就业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就业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推动就业工作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3)双创助航

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机制创新培育创新创业土壤,在教学过程中植入创新创业基因,通过专业培训选育创新创业种子,借助实践活动孕育创新创业果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以创业带动就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经济增长点。

五、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融合发展

1.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理论与实践角色

辅导员作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多重职责。在工作中,辅导员需不断总结反思学生就业工作经验,提升专业素养,适应就业工作的动态变化。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高度,专注于学生工作研究,积极攻读思政专博,提升职称水平,为就业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方法,反哺就业指导与学生管理实践,切实履行好教书育人的本职使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与顺利就业。

2.科研推动就业工作的路径与成效

高校应鼓励教师围绕就业工作开展科研活动,从就业政策解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就业市场动态分析等多方面选题立项。通过科研工作,深入剖析就业工作中的痛点与难点问题,探索有效的解决路径与创新模式。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与就业指导实践,能够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进就业服务方式、提升就业工作的科学性与前瞻性,进而提高高校就业工作的整体质量与成效,推动高校就业工作持续发展创新。

六、结论

新时代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结构性就业矛盾等诸多挑战,但通过深入剖析其政治、战略、民生属性,精准解析并应对结构性矛盾,全面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策略实施,积极构建就业育人共同体以及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高校能够不断提升就业工作水平。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应持续关注社会经济变革与就业市场动态,不断优化就业工作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为毕业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服务与指导,确保高校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彰显高校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胡瑞,李彩云.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赋能大学生就业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4,(11):65-74.DOI:10.20017/j.cnki.1009-0576.2024.11.007.

[2]曹蒙春,张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融合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就业,2024,(12):82-83.DOI:10.16622/j.cnki.11-3709/d.2024.12.048.

[3]李祥敏.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J].商展经济,2024,(22):161-164.DOI:10.19995/j.cnki.CN10-1617/F7.2024.22.161.

[4]潜冬冬.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路径[J].四川劳动保障,2024,(11):38-39.

[5]郑寿.新时代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22):84-86.DOI:10.19865/j.cnki.xxdj.2024.22.023.

[6]高岳涵,苍星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灵活就业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4(11):178-186+204.DOI:10.19898/j.cnki.42-1704/C.20241104.10.

[7]叶光华.数字化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探赜[J].中国大学教学,2024,(11):81-87.

[8]潘镜宇.积极应对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对策研究——以北京市某高校1065名毕业生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02):180-190.

[9]张宏辉,徐丽红,伍强瑞.大学生就业“内卷化”:表征、机理与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4,44(12):64-71.

[10]石玉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模块化设计与实施—高质量就业引领下[J].现代商贸工业,2025,(01):97-99.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