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公路施工养护技术管理及防治对策分析

作者

杨晓明

陕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西商分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38

1 公路施工养护技术管理的要点

1.1 完善养护管理机制

为切实保障公路施工养护工作高质量推进,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要着力强化责任担当,科学划分各级职责权限,优化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构建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工作效能。同时,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和先进技术,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化流程,扎实推进养护工作的精细化、规范化建设。此外,要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强化过程督导和结果运用,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为公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1.2 加强技术培训与人才队伍建设

在公路施工养护工作中,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是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各级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从业人员技能培养工作,定期组织开展专业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演练,切实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要大力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养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此外,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持续激发技术创新活力,推动整体技术水平实现新提升。通过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专业化养护队伍,为新时代公路施工养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人才基础。

1.3 注重先进设备的应用与技术创新

在公路施工养护领域,采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具有多重优势。首先,这些设备能够显著提升工作效率,缩短工期,降低人力成本。其次,精密机械操作可以大幅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确保施工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同时,应当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根据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养护材料的研发工作,并不断优化改进施工工艺。通过引入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公路状况的 24 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预警,为养护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依据。此外,建立与高校、科研院所的长效合作机制也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加快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速度,持续提升养护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这些系统性措施的综合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公路养护的整体效能,还将为公路施工养护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1.4 强化环境因素的考量与应对策略

在公路施工养护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工程建设的客观影响。通过科学系统地评估地质构造、水文特征及气象条件等关键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能够有效防范外部环境对公路工程质量的不良影响。具体而言,在降雨量较大的区域,应当重点强化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在气候较为寒冷的地区,则需优先选用抗冻性能优良的建筑材料。这些科学合理的举措必将显著提升公路工程的耐久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切实将环保要求贯穿于施工养护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扰动,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上述科学方法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公路工程的适应能力,更为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2 公路常见的病害及防治对策

2.1 裂缝病害

裂缝病害是公路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其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温度变化、交通荷载、材料老化以及施工质量等因素。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需从设计、施工和养护等多个环节入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首先,在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区域气候特点,合理选择路面结构形式和材料配比,以增强抗裂性能。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混合料的拌和、摊铺和压实工艺,确保各层之间的粘结强度达到规范要求。此外,定期开展路况巡查和检测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微小裂缝,防止其进一步扩展,也是延长公路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些科学有效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裂缝病害的发生概率,提高公路

的整体服务水平。

2.2 坑槽病害

坑槽病害是公路使用过程中另一种常见的损坏形式,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路面材料的疲劳、水分侵蚀以及交通荷载的反复作用。特别是在雨水较多或排水系统不完善的区域,水分渗入路面结构层后会加速材料的老化和松散,从而导致坑槽的出现。针对这一问题,必须从多方面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首先,在材料选择上应注重抗水损害性能,优先选用密实性强、耐久性好的混合料,以减少水分侵入的可能性。其次,在施工阶段需严格控制压实度,确保各结构层之间的密实性和稳定性,避免因施工缺陷引发早期损坏。此外,加强日常养护管理也至关重要,通过及时修补小范围的破损区域,可以有效防止病害进一步扩展,从而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并保障行车安全。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将显著降低坑槽病害的发生率,提升公路的整体质量和服务水平。

2.3 沉降病害

沉降病害是公路使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诱因包括地基不均匀沉降、填方路基压实不足以及外部荷载的长期作用。尤其是在软土地区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地基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路面出现明显的凹陷或波浪状变形,严重影响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为有效防治沉降病害,需从设计、施工和后期养护三个环节入手,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首先,在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地质勘察数据,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制定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案,如采用换填、加固或预压等技术手段,以增强地基的承载能力。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填料质量和压实工艺,确保每层填筑材料的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避免因地基不稳定引发后续问题。此外,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在运营阶段对重点路段进行定期观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沉降现象,可以有效防止病害进一步恶化。通过这些系统性的防治对策,不仅能够显著降低沉降病害的发生风险,还能提升公路的整体稳定性和耐久性,为交通运行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3 结语

综上所述,公路施工养护技术管理及防治对策的研究与实践对于提升公路工程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完善养护管理机制、加强技术培训与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先进设备的应用与技术创新,以及强化环境因素的考量与应对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公路施工养护的整体水平。同时,针对裂缝、坑槽及沉降等典型病害问题,必须坚持科学施策、精准发力,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防治措施,切实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率,确保公路设施安全可靠运行,为人民群众提供舒适便捷的出行环境。展望未来,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持续深化关键技术攻关,不断完善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坚定不移地推进公路施工养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效率提升、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俊林 . 公路施工养护技术管理及防治对策分析 [J]. 运输经理世界,2025,(04):146-148.

[2] 牟煜艳 . 公路施工养护技术管理及防治对策分析 [J]. 汽车周刊,2024,(09):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