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智慧校园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困境和路径选择

作者

于延飞 曲红宇

通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吉林通化 134000

智慧校园作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正深度融入教学、管理与服务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教育变革与育人模式创新的关键力量。在这一时代下,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亟需借助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实现系统化、精准化的提升。毫无疑问,依托智慧校园平台,构建科学高效、全程可溯、智能联动的体质健康促进体系,已成为高校体育改革深化与健康教育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从数据驱动、个性化干预与多主体协同治理三个维度出发,深入探讨基于智慧校园的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路径。

一、智慧校园的内涵

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为基石,构建起一个高度智能化、个性化与协同化的现代教育生态系统。其本质内涵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数据驱动为核心引擎,推动教学活动、教育管理、校园服务与物理环境的深度融合与有机联动,实现教育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与科学化决策 [1]。通过全面感知、智能分析与动态反馈,智慧校园不仅优化了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更在促进师生个性化发展。同时,其开放、共享、包容的技术特性,有助于缩小区域、城乡与校际间的教育差距,为推进教育公平提供有力支撑。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困境

在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虽迎来技术赋能的新机遇,却仍面临多重结构性困境。其一,大量体测数据沉睡于系统之中,缺乏动态分析、个性化反馈与精准干预机制,“重采集、轻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数据难以发挥其在健康管理中的应有价值。其二,当前,多数高校存在数据标准不统一、采集质量参差、系统兼容性差等问题,致使“数据孤岛”频现,难以实现从数据采集到行为干预的“点对点”闭环管理,技术赋能流于形式。其三,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运动兴趣匮乏、健康意识淡薄、自我管理能力弱化等问题,逐步形成“高热量摄入—低体力活动—高心理压力”相互交织的健康恶性循环。其四,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智能健身设备覆盖率低,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锻炼需求。

三、基于智慧校园的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路径选择

3.1 构建全方位、动态化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

智慧校园通过整合可穿戴设备、智能体测仪器、校园一卡通系统、运动场馆门禁系统等多种智能终端,能够实时采集学生每日的多维度生理与行为数据,形成涵盖个体成长轨迹与群体健康趋势的“健康数字画像”。所以,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清洗、建模、挖掘与可视化呈现,学校管理者可以精准把握学生体质发展的整体态势,及时识别出亚健康状态、肥胖风险、体能偏低等重点干预群体,推动健康管理由“经验主”向“数据驱动”转型 [2]。例如:系统可自动识别连续三周运动量低于推荐标准的学生个体,即时触发预警机制,推送健康提醒,并联动辅导员或体育教师介入干预。

3.2 实施精准化、定制化的健康干预策略

智慧校园平台可依托学生电子健康档案与长期积累的行为数据,运用人工智能算法与机器学习模型,智能生成个性化的“运动处方”,涵盖适宜的运动类型(如有氧训练、力量练习、柔韧性训练)、目标强度区间、建议频率与时长,并根据阶段性成效动态调整方案。同时,平台可集成移动端应用程序,向学生精准推送量身定制的锻炼计划、营养膳食建议、心理健康知识以及科学健身科普内容,并引入游戏化设计理念——如积分奖励、排行榜激励、成就徽章解锁等机制,增强用户的参与感与黏性。此外,借助虚拟教练、AI 动作识别与语音反馈系统,学生可在无人指导的环境下获得实时的动作纠正与安全提示,提升

锻炼的规范性与有效性。

3.3 构建一体化、闭环式的健康治理体系

智慧校园通过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台与业务协同平台,打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健康数据的互联互通与业务流程的无缝衔接。例如:体育教师可实时调取学生的体质测试数据,针对性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与训练强度;辅导员可通过系统预警信息,对体质偏弱或运动不足的学生开展个性化谈心谈话与心理疏导;校医院可结合体测结果提供专业健康咨询与疾病预防建议;后勤部门则可根据运动数据动态调整体育场馆开放时间、灯光照明与器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3]。与此同时,平台可建立“健康积分”制度,将体育参与度、体质提升幅度、健康知识学习情况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全方位支持的健康育人生态,真正实现“教体融合、医体结合、管服一体”的协同发展格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智慧校园的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路径,应以数据驱动实现精准监测,以个性服务提升干预效能,以协同治理优化运行机制。当前的困境,正是技术理性与教育人文之间张力的体现。唯有坚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数据融通打破壁垒,以教育唤醒主体意识,以技术赋能教学创新,以制度保障协同运行,才能推动健康管理从“数据可见”走向“干预可行”,从“技术驱动”升华为“育人导向”。展望未来,高校应持续加大智慧校园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强化个人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推动智慧健康服务与体育课程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学业发展支持等领域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以智慧赋能健康”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姜昱成 , 张发恒 , 王莉莉 .AI 体测系统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的应用分析 [A]2024 年国际竞技体育生物力学论坛暨第二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集 [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 , 2024: 3.

[2] 杨晓彤 , 陈志丹 . 体育强国背景下建设高校智慧体育云平台助力改善大学生健康体质融合探究 [A] 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墙报交流 ( 体质与健康分会 )(二)[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023: 2.

[3] 陈胜 . 大数据分析学生体质健康的智慧教学策略研究 [J]. 健与美 ,2023,(03):96-98.

基金项目:通化师范学院2023 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智慧校园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研究”(项目编号为JGJX2023D515)。

作者简介:于延飞,(1979-),男,吉林梅河口人,副教授;

曲红宇,(1991-),男,人,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