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能源接入下电厂电气系统稳定性优化分析

作者

朱文旭

黄河大通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青海西宁 810100

摘要: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接入比例日益提高。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为电厂电气系统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对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诸多挑战。本文深入分析新能源接入下电厂电气系统稳定性面临的问题,探讨优化系统稳定性的策略和方法,旨在提高电厂电气系统在新能源接入背景下的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为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新能源接入;电厂电气系统;稳定性优化;电力系统

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以其清洁、可再生的特点,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新能源的接入有助于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然而,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等特性,与传统火电、水电等发电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特性使得新能源接入后,电厂电气系统的运行特性发生改变,给系统的电压稳定性、频率稳定性和暂态稳定性等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研究新能源接入下电厂电气系统稳定性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能源接入对电厂电气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一)电压稳定性

新能源发电的输出功率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如风力发电的风速变化、光伏发电的光照强度变化等。当新能源发电功率波动时,会引起电网潮流的变化,进而影响电厂电气系统的电压分布。尤其是在新能源接入比例较高的地区,若电网的无功补偿能力不足,可能导致电压波动和电压偏差超出允许范围,影响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甚至引发电压崩溃事故。例如,在风力发电场附近,当风速突然增大或减小,风机的输出功率会迅速变化,导致电网电压出现波动,可能使附近的用电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二)频率稳定性

电力系统的频率主要取决于有功功率的平衡。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使得系统有功功率的平衡难以维持。当新能源发电功率突然下降时,若不能及时由其他电源补充,会导致系统频率下降;反之,当新能源发电功率突然增加时,可能导致系统频率上升。频率的大幅波动会影响电力系统中各类设备的正常运行,如电机的转速不稳定、继电保护装置误动作等。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较大,在新能源大发时段,系统频率可能会出现短暂升高,而在新能源出力不足时,频率又会下降,给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较大压力。

(三)暂态稳定性

暂态稳定性是指电力系统在遭受大扰动(如短路故障、突然甩负荷等)后,能够保持同步运行的能力。新能源接入后,电厂电气系统的暂态特性发生了改变。一方面,新能源发电设备的控制策略和响应速度与传统同步发电机不同,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其对系统的暂态稳定性影响较为复杂。例如,当电网发生短路故障时,风力发电机的低电压穿越能力不足,可能导致风机脱网,进一步加剧系统的暂态不稳定。另一方面,新能源接入使得系统的网络结构和潮流分布发生变化,故障后的暂态过程也更加复杂,增加了系统维持暂态稳定的难度。

二、新能源接入下电厂电气系统稳定性优化策略

(一)优化电源配置

合理配置新能源电源与传统电源的比例,根据不同地区的能源资源状况和电力需求,制定科学的电源规划。在新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当增加新能源的接入比例,但要确保传统电源具备足够的调节能力,以应对新能源发电的波动。例如,在风电和光伏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配套建设一定规模的火电或储能电站,当新能源发电出力不足时,火电或储能电站能够及时补充电力,维持系统的功率平衡。同时,优化新能源发电设备的布局,避免新能源集中接入导致局部电网供电能力不足或稳定性问题突出。

(二)加强电网建设与改造

加大对电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和灵活性,通过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智能电网等,增强电网对新能源电力的消纳能力。同时,优化电网的无功补偿配置,提高电网的电压调节能力。例如,在新能源接入点附近安装静止无功补偿器(SVC)、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等无功补偿设备,根据电网电压的变化实时调整无功补偿量,维持电压稳定。此外,加强电网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建设,提高电网的监测和控制水平,实现对新能源发电和电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

(三)改进控制策略

针对新能源发电设备和电厂电气系统,改进控制策略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对于新能源发电设备,优化其最大功率跟踪控制、低电压穿越控制等策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电网的运行要求。例如,采用先进的最大功率跟踪算法,提高新能源发电设备的发电效率,同时增强其在电网故障时的低电压穿越能力,避免风机或光伏逆变器脱网。对于电厂电气系统,引入智能控制技术,如广域测量系统(WAMS)与自动发电控制(AGC)、自动电压控制(AVC)相结合,实现对系统频率和电压的实时监测与自动调节,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储能技术应用

储能技术是解决新能源发电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电厂电气系统中应用储能技术,如电池储能、抽水蓄能等,可以在新能源发电过剩时储存电能,在发电不足时释放电能,起到 “削峰填谷” 的作用,平抑新能源发电功率的波动,维持系统的功率平衡。例如,在风电场或光伏电站附近建设电池储能系统,当风速或光照强度变化导致新能源发电功率波动时,储能系统能够及时充放电,减少对电网的冲击。同时,储能技术还可以提高系统的暂态稳定性,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储能系统能够快速响应,提供或吸收功率,帮助系统恢复稳定。

三、稳定性优化效果评估与展望

(一)效果评估

通过建立电力系统仿真模型,对新能源接入下电厂电气系统稳定性优化策略的效果进行评估。仿真分析可以模拟不同工况下系统的运行状态,如新能源发电功率的随机变化、电网故障等,评估优化策略对系统电压稳定性、频率稳定性和暂态稳定性的改善效果。例如,对比优化前后系统在新能源发电功率波动时的电压偏差、频率波动范围以及故障后的暂态响应过程,分析优化策略的有效性。同时,结合实际电网的运行数据,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和修正,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展望

随着新能源技术和电力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新能源接入下电厂电气系统稳定性优化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新能源发电技术的进步将使新能源发电设备的性能不断提高,如风机的效率提升、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提高等,这将有助于减少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降低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智能电网、微电网等新型电力系统形态的发展,将为新能源的接入和消纳提供更灵活的方式,也为系统稳定性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将不断深入,有望进一步提升电厂电气系统稳定性优化的水平和效果。

结论

新能源接入下电厂电气系统稳定性面临着电压稳定性、频率稳定性和暂态稳定性等多方面的挑战。通过优化电源配置、加强电网建设与改造、改进控制策略和应用储能技术等稳定性优化策略,可以有效提高电厂电气系统在新能源接入背景下的运行稳定性。同时,通过建立仿真模型对优化效果进行评估,为策略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接入下电厂电气系统稳定性优化将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智勇.新能源集成对热电厂电气工程的影响与挑战[J].大众标准化, 2024(14):100-102.

[2]张秋怡,李梦娜,胡珩.新能源电厂接入对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J].农村电气化, 2024(1):41-44.DOI:10.13882/j.cnki.ncdqh.2024.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