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

作者

刘铭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巩固庄中学 072550

引言

在数字化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高中生物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其微观性、动态性和抽象性特点使得传统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当前,智能教学平台等新技术已展现出独特优势,但如何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而非“表面”融合,仍是亟待解决的实践课题。本文将从教学实践出发,探索切实可行的融合路径。

一、整合多媒体资源,构建可视化课堂

生物学科具有微观性、抽象性的特点,传统教学方式难以直观展示生命现象的本质规律。信息技术通过可视化手段,可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有效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多媒体资源的整合应用要遵循适度、适用、适时原则,避免过度追求技术效果而忽视教学本质。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模块为例,其中,“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难点。教师可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供的三维动画资源,动态展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协同作用。通过暂停、回放等控制功能,引导学生分步观察这一过程,理解生物膜系统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而在“酶的特性”教学环节,教师可用动态折线图实时演示温度、pH 值对酶活性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曲线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在“细胞的结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显微摄影图片和模式图,帮助学生区分动植物细胞的异同。通过图层叠加技术,逐步展示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等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完整的细胞结构模型。这些可视化手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巧用互动工具,提升课堂参与度

现代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的交互特性为提升课堂参与度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合理运用各类互动工具,可以改变传统课堂单向传授的模式,形成多向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选择最适合的互动方式,避免为互动而互动的形式化倾向。

比如在人教版《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教学中,“遗传规律”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可充分利用希沃白板的交互功能,设计遗传图谱探究活动。例如在讲解“基因分离定律”时,教师可预先准备代表不同基因型的图块,邀请学生上台进行拖拽操作,模拟豌豆杂交实验中亲本配子的结合过程。通过实时生成的后代基因型比例,学生能够直观理解 3:1 的性状分离比。这种互动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深化对遗传规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利用白板的即时批注功能,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标注讲解。比如当学生错误组合亲本基因型时,教师可通过不同颜色的标注笔直观显示错误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纠正问题。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深度互动,使教学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优化评价方式,实现精准教学反馈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实现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提供了可能。通过建立电子档案袋、利用数据分析工具等方式,教师可以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评价方式的优化要注重实效性,避免增加师生负担。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在线平台的错题本功能,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精准跟踪与反馈。以“遗传概率计算”专题教学为例,教师通过智能教学平台自动收集整理学生的练习错题,系统根据错题类型智能归类并生成个性化错题集。平台自动统计显示,学生在“条件概率”题型上的错误率高达 65% ,远高于其他题型的错误率。这一数据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及时调整教学重点。教师可根据平台提供的详细错误分析报告,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处理“患病个体中携带者的概率”这类条件概率问题时,往往忽略了概率计算中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后续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补偿教学方案,重点讲解条件概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设计阶梯式训练题组,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解题策略。

四、提升教师能力,保障融合实效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学校需要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既要帮助教师掌握必要的技术技能,更要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使信息技术有机融入教学设计全过程。培训内容应当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避免脱离实际的技术炫耀。同时,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融合”专题研讨会,邀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分享成功案例。以 PPT 高级应用培训为例,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动画制作、触发器使用等基础技术操作,更要深入探讨如何利用这些功能优化生物知识的呈现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培训者可结合“有丝分裂”这一教学难点,示范如何通过自定义动画准确展示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比如利用路径动画演示染色体在分裂期的移动轨迹,通过强调动画突出着丝粒分裂的关键时刻,使用渐变色区分新旧染色体。通过这些具体的操作实例,教师能够直观理解信息技术如何增强教学效果。

结语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的融合应遵循“实用为先、逐步推进”原则。通过多媒体资源可视化、互动工具常态化、评价方式多元化、教师培训体系化,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未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生物教学将实现从技术辅助到教学重构的质变,为培养核心素养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孔庆菊 .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生物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4,26(15):196-198,195.

[2] 蒋保银 . 信息技术创建高中生物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4,26(14):218-220.

[3] 黄世丽 . 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3(6):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