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实践和探讨
尔火合坡
西昌市河湖保护服务中心
摘要:小箐河位于邛海东岸,项目治理以“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生态治理”为防治理念,科学布局“三道”防线,经过治理,流域内村容村貌整洁,人居环境优良,基本实现生产发展、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目标,提升了邛海国家湿地公园景区的吸引力和安全性,推动旅游业和乡村特色农业发展。
关键词: 生态旅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小箐河
1 流域概况
小箐河流域位于邛海东岸,发源于大箐乡沙磨山,流域面积10.67km2,河道长度6.2km,平均比降92.8‰,于青龙寺北侧汇入邛海。流域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水土流失面积5.18km²,占规划流域面积的48.55%。
2 建设理念
进一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十六字”治水思路,在各级部门的指导下,提出“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生态治理”的防治理念。
2.1坚持生态优先、构筑邛海绿色生态屏障
小箐河作为邛海主要入湖河流,通过实施沟道治理、护坡护岸、岸线整治和绿化,形成水体清洁的湖库周边缓冲区域,促进景区生态景观提升和水环境改善。
2.2尊重自然现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改变微地形,实施土坎梯田建设,优先选用乡土植物营建水土保持林草,重视河道断面多样化和缓冲区的修复,强化人工湿地、生态型护岸等生态调节为主、工程改造为辅的策略,将生态理念贯穿流域治理始终。
2.3以沟道综合整治为抓手、实施入湖泥沙污染物拦截治理工程
结合现状和地形条件,开展梯级拦砂坝、生态防护堤、近自然护岸、滨岸植被缓冲带、人工湿地建设等,通过沟道地貌形态保护与修复、泥沙拦截、水质改善,逐步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沟道生态修复与治理体系,减少泥沙及污染物入湖,实现清水入湖。
3治理模式
3.1总体布局
小箐河上游为清水产流区,该区域通过控源工程、水源涵养林的保育与修复,以保证小箐河水源水质;中游人类活动频繁,为污染控制与净化区,应用控源与低污染水净化相结合的治理思路,实施低污染水与清水分流、低污染水净化、区内水循环再利用,降低污染物的入湖量;下游为湖滨区,种植水生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在洪积滩地补种补植具有景观效果的水土保持林(草),形成滨岸植被过滤缓冲带,实现清水入湖。
3.2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技术配套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按照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三道防线”的总体思路,将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区3个区域进行治理。
3.3“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结合流域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将流域化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实施坡改梯、经果林、水土保持林、水保工程、沟道治理、植物工程、封禁治理和水质生态净化等措施,构建起“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4关键技术
4.1分区布设防治措施
(1)生态修复区
坡度大于25°区域,通过封禁治理,辅以补种补植,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充分利用大自然力量恢复植被。通过设立宣传标牌、封禁护栏等,开展宣传培训等,提升群众水土保持意识、减少人为破坏扰动、降低面源污染、促进植被恢复。
(2)生态治理区
坡度小于25°区域,人类活动相对频繁,重点调整土地生产结构,增加水保林和人工植草面积,减少水土流失;进行坡面和沟道整治,调控地表径流,增设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防止面源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水等进入河道。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坡改梯、保土耕作、种植经果林、土地整治和表土回覆、生态截排水沟、栽植水保林及人工种草、生态厕所和科普宣传标识牌等。
(3)生态保护区
流域下游沟道及河(湖)道防线蓝线以及周边地带。通过溪沟整治工程、湿地保护、拦砂坝、疏浚河道、生态堤防、沉沙截污型人工湿地、滨岸植被过滤缓冲带,维系溪沟和湿地良好的生态系统防止污水和垃圾进入沟道,定期清理沟道,减轻邛海入库泥沙量,提高环境质量,提升河道景观休闲、游憩、观赏等生态服务价值。
4.2工程布置和主要建筑物设计
(1)工程总布置
为了减少邛海的泥沙淤积,构筑小箐河流域的拦砂坝体系,在小箐河的支沟(乃家沟)中上游修建3座控制性拦砂坝。将大部分泥沙控制在流通堆积区。
(2)防治技术、工艺和方法
生态河岸治理技术:采用生态边坡柔性防护系统绿化技术,利用生态袋护坡,将已建的混凝土防洪堤堤身进行生态边坡柔性防护系统绿化,使其与周围湿地环境融为一体。
梯级拦沙截流沟道整治技术:利用“串珠谷坊+梯级拦沙坝”技术体系,拦沙截流,减少入湖泥沙淤积,构筑小箐河流域的沟道梯级治理体系,结合“干卵石衬砌梯级曝氧+水生植物生态净化岸坡”、滨岸植被过滤缓冲带、“堤、路、沟结合的截污拦沙”径流调控等新技术与新模式。
水生森林系统净化技术:在下游改造原有拦砂坝形成沉沙型人工湿地,因地制宜设计不同生态类群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净化系统,并利用微生物调控系统综合进行水体生态净化,构建健康、稳定、持续自净的水生态系统。
5建管经验
(1)顶层设计,坚持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将小流域治理纳入了《西昌市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落实治理专项资金。科学编制规划设计,精准布局各项治理措施,各项措施相互协调。
(2)协同机制,为扎实高效地推进小箐河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成立了“西昌市小箐河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工程创建领导小组”,按照“领导决策—组织实施—监督评估”的组织管理模式,着力构建一套政府统一领导,水务部门组织实施,各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水土流失防治机制。
(3)农旅融合,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改善人居环境;以小流域优质的水土资源形成葡萄、青花椒、核桃等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增收;围绕小流域入湖景观带深入推进景区旅游发展;围绕特色村庄实施乡村旅游,带动村庄发展,实现旅游创收。
6 结语
通过综合治理,流域内水土流失程度减轻,林草植被得以恢复,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推广粮经、旅经复合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本项目综合治理模式可在同类地区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50433—2018);
[2]《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 51018-2014);
[3]《西昌市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
[4]小箐河流域治理工程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