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鲁南抗日根据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探索与现实启示

作者

杨融融 薛傲寒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济南 250358

基金项目: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BKJJ2024009

摘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内涵丰富、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中共鲁南抗日根据地建立后,积极探索并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坚持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等方面为新时代开展群众工作、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一定借鉴。新时代新征程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实践基础上深入推进理论创新,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发挥人民磅薄伟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鲁南抗日根据地;群众路线

1939年八路军115师主力部分挺入鲁南抱犊崮山区,进一步巩固、扩大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中共鲁南抗日根据地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群众,并在敌后抗战工作中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人民群众思想得到解放,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动员下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支持抗战,在敌后战场为抗战作出巨大贡献。

一、鲁南抗日根据地建立和发展概况

鲁南抗日根据地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较早的根据地之一,主要包括山东省南部和江苏省北部的部分地区,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北起兖临公路,南至陇海铁路,东临沂河、沐河,西濒南阳湖、微山湖[1]。鲁南抗日根据地连接华北、华东和华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问题。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共通过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在鲁南地区对当地社会经济状况、政治形势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建立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在鲁南地区进行了组织和准备工作,包括建立地下党组织、开展宣传工作、培训干部和组织群众[1]等。同时,积极发展抗日武装,为创建抗日根据地做好了准备。随着抗日斗争的深入和发展,中共逐步扩大和巩固了在鲁南地区的影响力,形成了抗日根据地的雏形。在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后,中共在鲁南地区开展土地改革、发展生产等活动,逐步巩固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为抗日斗争提供了有力支持。1939年八路军115师主力部分挺入鲁南抱犊崮山区,进一步巩固、扩大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2]的鲁南抗日根据地。

鲁南抗日根据地建立后积极践行党的抗战思想,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为山东解放区、华东解放区的建立[3]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积极探索并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建立民主政权、构建党政军民良好互动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经验。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具体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集中回答了群众是怎样的历史地位、群众在历史中起到什么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应该如何对待群众三个基本问题,逐步明确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得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4]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鲁南抗日根据地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展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强大力量,推动了鲁南敌后抗战的伟大胜利,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历史贡献。

(一)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前提和基础。鲁南抗日根据地整编地方武装力量以及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生动实践,提高了党统筹全局、领导人民的能力,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发挥人民群众力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鲁南抗日根据地坚持党的领导,尤其是党对军事的领导,统一整编和指挥鲁南地方武装。八路军115师进入鲁南地区之前,该地虽然拥有数量众多的抗日武装力量,但是活动区域分散,缺乏统一领导,不能广泛组织发动人民群众。在中共山东分局、鲁南地方党组织的积极推动之下,抗日武装整编工作逐步开展,分散的抗日武装力量相继整编为苏鲁支队、运河支队、鲁南铁道大队等,统一于115师的领导之下,配合军队主力抗击日伪等顽固分子,创建了坚强有力的敌后抗日战场,为抗战胜利发挥了独特作用。

“打铁还需自身硬”,鲁南抗日根据地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升党的领导能力,更好发挥党统领全局、领导人民的核心作用。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建立鲁南区党委,调整充实各地县委领导班子,健全党组织;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成立审党委员会和区党委党校,整顿党组织、教育审查干部和党员,保持党的纯洁性;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抗战方针政策。

(二)改善群众生活状况,切实维护人民利益

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一切政策和措施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保护人民群众的权益而制定的。鲁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统一累进税制以及大生产运动,生动实践了这一理念,减轻了百姓负担、改善了人民生活,维护了鲁南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利益。

通过减租减息、改革税制,减轻人民负担。一方面,推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鲁南区党委按照中共山东分局的指示,进行部署规划,将费南县作为“双减”试点,之后在全区普遍展开,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初步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实行合理负担和统一累进税。抗日战争时期军费开支庞大,群众税收压力增大,鲁南抗日根据地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和摊派制度,实行合理负担、累进税制,在保障战争供给、维持根据地再生产的条件下,极力做到税收公平合理,减轻人民负担。

通过开展大生产运动,改善民众生活。鲁南区党委和鲁南行署制定并推动实施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重点关注农业生产,着力解决鲁南抗日军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各县抗日民主政府积极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扩大耕种面积.改良农业生产技术,增加农作物产量;组织纺织合作社,解决穿衣问题。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克服了日伪军围困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实现了自给自足,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思想觉悟

宣传教育工作是抗日斗争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与理解,推动人民思想觉醒,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最终依靠人民力量争取抗战胜利。八路军进驻鲁南之后,以团结教育人民、调动人民群众抗日积极性为主要目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工作,为发动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良好的群众思想基础。

宣传党的政策主张,传播先进理论武装群众,提高群众理论水平。创办报纸刊物,如《鲁南时报》《鲁南报》《新群众报》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理论武装人民群众,建立坚强的思想防线;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加强人民对政治形势的关注和理解,提高人民群众的抗战主动性和自觉性。此外,成立宣传队及文化艺术团体,开展专门宣传活动。根据地初创时期宣传文化工作主要依靠宣传队,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是山东农抗宣传队和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宣传队。宣传队通过演讲、张贴抗日标语、文艺节目汇演、教唱抗日歌曲等大众喜闻乐见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文化艺术团体主要由宣传队发展起来,典型代表有鲁迅艺术大队、沂河剧社、鲁南剧社、运河剧社等。这些艺术团体创作并演出通俗易懂、内涵丰富的文艺节目,既丰富了根据地人民的精神世界,又间接推动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发挥了独特作用。

开展群众性学习运动,提高群众文化素养。群众性学习运动的典型是根据地在农闲时节开展的“冬学运动”,主要内容包含识字和明确抗战道理两个基本方面。冬学运动委员会成立后,冬学运动的开展更加体系化、科学化、规模化,最终取得了“普遍到边区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到边区的每一民众”的显著成效,普及了文化科学知识、军事技能以及政策法规等,极大提高了根据地人民的文化素质。

(四)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鲁南抗日根据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依靠人民群众力量,开展群众武装斗争、群众“反扫荡”“反封锁”活动、群众支前运动等敌后抗战反击活动,为敌后抗战胜利做出突出贡献。

人民武装团体活跃,积极开展对敌抗争。鲁南抗日根据地涌现了苏鲁支队、铁道游击队、运河支队等著名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与敌、伪、顽、匪各种反动势力展开了英勇卓绝的斗争,开展一系列“反扫荡”“反封锁”活动,有力地配合了敌后抗战的开展。除对敌武装斗争外,鲁南人民抗日武装力量还团结、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成功开辟了秘密地下交通线。在鲁南铁道大队、微湖大队和运河支队等抗战武装的配合下,开辟了由华中、华东通往延安的战略交通线,护送过往干部,为敌后战场作出了巨大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人民支前运动为抗战前线提供坚实的后方保障。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生产粮食、缝补衣物,解决士兵穿衣吃饭问题;不畏艰险,运送粮食弹药、输送物资;站岗放哨,输送情报;看护伤病员,开展救治活动;挖沟堑,阻击围困敌人。这些行动极大地减轻了前线军队的后顾之忧,为抗战前线提供了良好的后方保障。

三、鲁南抗日根据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现实启示

(一)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注重动员人民群众的力量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鲁南抗日根据地成功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探索表明,充分依靠和动员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取得敌后抗战胜利的关键。人民群众是最大的力量,只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的力量,才能取得胜利。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注重动员人民群众的力量,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更加紧密地依靠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鲁南抗日根据地的政策制定充分考虑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依据群众实际利益制定政策,保障和维护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利益,真正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是国家、组织还是个人,都应该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真正做到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谋发展。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发扬鲁南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宝贵经验,认真落实人民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不断为人民造福、增进人民福祉,始终坚持维护和发展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促进人民群众思想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具体运行实践中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新时代要不断加强理论宣传教育,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民的头脑,促进人民群众思想与时俱进,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动员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国家建设工作中来,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加大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四)坚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同时也检验了该理论在中国发展实际中的适用性。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理论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并加以完善,同时也要结合中国国情,使其具有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

四、结语

中共鲁南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生动实践,丰富了党的群众工作[5]经验,充分证明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抗战工作,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也积累了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经验。此外,鲁南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践探索为总结党在抗战时期群众工作经验提供丰富的历史依据,为新时代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开展群众工作提供新的启迪。

参考文献:

[1]王成娟. 党的群众路线在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实践与经验[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15.

[2]苑朋欣. 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

[3]王启峰. 浅谈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意义[J]. 传承, 2009.

[4]王茜. 马克思群众观研究[D]. 导师:杨谦. 南开大学, 2013.

[5]陈敬, 杨玉凤. 山东抗日根据地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与启示[J]. 龙岩学院学报,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