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的养生与保健

作者

闫昌睿 许晓曼 田若彤 韦丹雯 王瑾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基金项目:2024年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202410228051)

【摘 要】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妇女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绝经后的1年,常发生在44~54岁之间。部分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波动或下降,出现潮热、汗出、失眠、心悸、焦虑、抑郁或烦躁等症状,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本文基于中医养生理论,从中医对围绝经期的认识以及情志、运动、起居、饮食、针药五个方面探讨该时期女性的养生与保健方法。

【关键词】围绝经期;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妇女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绝经后的1年,常发生在44~54岁之间,一般为3~5年,长者可达10~15年,是女性正常的生理变化时期[1]。大多数女性可平稳的度过这一时期,但也有部分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波动或下降,出现潮热、汗出、失眠、心悸、焦虑、抑郁或烦躁等症状,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急剧加速和工作压力的陡增,围绝经期有提前趋势,严重影响了该时期女性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中医学不仅仅关注疾病的表象,更致力于探寻病因的本源,其治疗理念和方法体现了整体医学的特征,对人类生命活动提供了独特的认识和理解。而中医养生中所讲的“治未病”思想则是改变这一现状的重要切入点。中医养生的独特理念和方法,为调理围绝经期女性的身心健康提供了一种天然有效的方式,使女性能够平稳的度过围绝经期。因此,本文基于中医理论,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的养生与保健方法。

1 围绝经期的中医认识

中医认为,围绝经期的主要病因是肾气渐衰、天癸将竭。《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2]”女子七七是指女性在49岁时进入围绝经期时,身体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冲任亏虚、天癸竭,精血不足,导致月经停止,生育能力丧失,进而影响脏腑功能。肾为先天之本,为精之处,主藏精。肾中精气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生殖,决定元气的生成,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人的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时期肾气渐衰,为正常的生理变化,一般不会引起不适,若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将会进一步影响脏腑气机,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另外,肝主藏血,主疏泄,为女子之先天,女性围绝经期肾气亏虚,水不涵木,肝失所养,则会导致肝血不足、肝失疏泄等[3]。

在中医古籍中,并没有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应病名的记载,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归属于中医学“经断前后诸证”、“肾虚”、“脏躁”、“郁证”、等范畴[4]。

2围绝经期养生的基本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等。即采取各种方法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以及衰老,延年益寿。

2.1 情志养生

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情绪。中医理论认为,情绪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人体气血,故情绪与五脏相应,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过喜伤心,导致心气涣散,出现心悸、失眠;暴怒伤肝,导致肝气上逆,疏泄失常,出现头晕、目眩、耳鸣;过思伤脾,导致气滞、气结,影响脾胃的受纳,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悲忧伤肺,耗伤肺气,出现气短、乏力;惊恐伤肾,损伤肾气,肾气不能收敛,出现遗尿、遗精。因此,情志的调和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管子·内业》曰:“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催,福将自归。” 当围绝经期女性面对身体的变化及症状时,部分女性会情绪失控,产生过怒、焦虑、惶恐等多种情绪,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恐则气下,导致气机逆乱,加重症状。另外,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紧张的家庭关系等,导致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过重,若过于沉溺于这些情绪,就会失去生活的平衡和秩序。心态的调整是情志养生的基础。因此,围绝经期女性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视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主动学习围绝经期相关知识,减少恐慌。学会放下烦恼和忧愁,保持轻松愉悦的状态,平和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其次,修身养性,适当“移情”; 将注意力从消极的情绪中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以减轻情绪的影响。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与兴趣爱好有关的文化活动来充实生活[5]。另外,及时宣泄不良情绪,避免情绪过度压抑导致身体问题,如与亲朋好友倾诉、写日记、唱歌等。在必要时可以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及时消除不良情绪。同时,还可以根据中医五行理论,选择与脏腑相对应的音乐来调节情志。通过音乐的振动与人体内生理振动的共鸣,达到调和五行平衡、改善情绪的目的。情志养生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养生方式,它注重调节情绪、促进身心健康。通过实践情志养生的方法,围绝经期女性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和幸福生活。

2.2 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生命自然规律,通过中国传统运动方式来调节精神、疏通经络气血、提高脏腑功能,从而达到调摄身心、延年益寿的方法。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中医引导术。其基本原理在于“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引导术练习简便、动静结合、内外兼修、身心并练,主要包括调身、调息、调心三个方面,可以强化人体的气机运动,进一步调整机体的气血阴阳。练习引导术,对于围绝经期女性的生理、心理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善。中医引导术种类繁多,常见的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气功、静坐等。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围绝经期女性肾气不足的特点,选择适合患者的引导术及练习强度。在锻炼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先从简单的动作和呼吸方法开始练习,逐渐提高难度和强度,切勿超出机体的承受能力,避免受伤或发生意外。此外,中医引导术需要长期坚持练习,才能达到调和阴阳气血的效果[6]。中医引导术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养生方法,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围绝经期妇女可以增强体质、改善睡眠、预防疾病、调节心理健康以及延缓衰老。

2.3 起居养生

起居养生是指通过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妥善处理生活细节、保持良好习惯和加强运动锻炼,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以达到祛病强身、益寿延年目的的一系列养生方法。《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包括起居有常、劳逸结合两个方面[7]。

起居有常指日常作息时间的规律化,即人们的起卧休息应顺应四时及阴阳消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即春季阳气趋向于表,应早睡早起,免冠披发,舒展形体,信步慢行,以助阳气生发;夏季阳气向外发泄,应晚睡早起,适当午休,同时避开炎热时段;秋季阳气趋于收敛,应早睡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季阴气盛极,阳气潜伏,应早睡早起,养阳气,护阴精。《素问·金匮真言论》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可见应在阳气旺盛时开展工作,在阳气收藏时静卧入寐。

劳逸适度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既要进行适当的劳动和工作,又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放松,使身心得到充分的恢复和调整。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医养生中的“形神共养”的思想。过劳会导致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等问题;而过逸则会导致身体机能衰退、气血不畅等问题。因此,围绝经期妇女既要注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又要避免过度集中劳累或放松。要制定工作计划,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其次,要保证睡眠质量,每晚按时入睡,以确保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8]。

2.4 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是一个综合性的养生方法,旨在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缓解围绝经期的不适症状,提升身体健康水平。食饮有节,谨和五味,随四时变化调节饮食,根据个体差异调节饮食,以维护脾胃纳运功能正常,保证气血生化有源。主要包括饮食有节和调整饮食结构两个方面。

由于围绝经期女性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运动量减少,应控制其总摄入量,清淡饮食,合理搭配。应多食用豆制品、优质蛋白质,补充钙元素、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并减少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另外,围绝经期女性的生理特点为肾气亏虚,根据体质的不同,可选用补肾的食物,如偏阳虚者可选择狗肉、羊肉、桂圆等温热助阳之品,偏阴虚者可选择银耳、桑葚、枸杞子等养阴生津等食物[9]。

2.5 针药养生

针药养生主要包括针灸养生和药物养生两种方法,历代医家在围绝经期女性针药养生的经验中多从心肝肾着手,强调滋阴益肾、清心宁心、疏肝养肝,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症候。

肾阴虚证,治以滋肾益阴,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常用生牡蛎、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等,可取肾俞、心俞、太溪、三阴交;肾阳虚证,治以温肾壮阳,方用右归丸加减,常用山萸肉、附子、肉桂、菟丝子等,可取关元、肾俞、足三里;‌肾阴阳俱虚证,治以阴阳双补,方用二仙汤合二至丸加减,常用仙茅、淫羊藿、巴戟天等;心肾不交证,治以滋阴补血,养心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常用人参、麦冬、远志、酸枣仁等[10]。亦可取卵巢、神门、交感、皮质下、心、肝、脾等穴,采用耳穴埋针、埋豆,根据不同的症状,可以选择加配其他穴位。

3小结

综上所述,围绝经期是女性由中年步入老年的重要过渡时期,此时应注重心理调节、适度运动、规律作息、调整饮食、定期体检,以保持身心健康,有效缓解围绝经期的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使妇女顺利的度过围绝经期。

参考文献:

[1]徐艳,张平.家庭功能状态对围绝经期妇女焦虑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09,7(05):1-2

[2]秦瑞君.张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经验[J].国医论坛,2019,34(06):50-51

[3]熊瑜,章培愉,林辰.浅论围绝经期女性的中医养生与保健[J].广西中医药,2019,42(02):42-44

[4]雷华娟,刘柏炎.基于“肾-肝-脑”轴探讨围绝经期健忘的中医防治[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3(12):2300-2304

[5]赵瑞荣,庞保珍,庞慧卿.围绝经期精神情志养生保健[J].光明中医,2013,28(12):2632-2633

[6]黎诗祺,围绝经期女性养生调摄方式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0):53-54

[7]李永乐,翟双庆.论《内经》辨年龄阶段养生思想[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烟台: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内经学术研讨会,2016:294-297

[8]林儒焘,王河宝.《养生三要》养生思想探析[J].江西中医药.2023,54(03):21-24

[9]王爱华,庞保珍,庞慧卿,庞清洋.围绝经期食疗药膳养生保健[J].光明中医,2014,29 (11) : 2399-2401

[10]金富锐.绝经相关症状的中医管理[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4 ,16(03):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