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小先生制”在小学数学各学段的差异化实践研究
刘琳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合肥师范学院附属西安路学校
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以“即知即传人”为核心理念,倡导学生互为师生、知识共享。在“双减”背景下,这一模式因其对学习自主性与合作力的促进作用,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小学低、中、高段学生的认知差异,系统设计分层实践策略,并通过环境创设、平台搭建与评价保障机制,探索其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小先生制;小学数学;学段差异化实践
20世纪20年代初,陶行知认识到中国教育的最大难点就是不能普及,为破解乡村教育师资困局提出“小先生制”,主张“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单向权威结构。2022年版数学新课标要求“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强调知识应用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为小先生制提供了理论支点。
一、小先生制在小学数学各学段的差异化实践策略
(一)低年级(1-2年级):生活化情境与游戏化互助
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需依托实物、生活经验和情境建立数学概念。这一学段的主要目标还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生活中的具体实物为例,通过观察实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引领的方式来进行引导和设计,以便于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并鼓励其以“小先生”身份分享发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主动了解和掌握知识。
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教师主要负责设置两项环节:
环节一:认识人民币
师:你认识人民币么?关于人民币,你知道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惑?
学生通过观察纸币图案、面值特征后,在课堂担任“小先生”,向同伴描述“5元纸币上的图案是泰山,1元是西湖”等,在介绍过程中了解面值,图案、颜色等差异。
环节二:生活中的人民币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人民币,你会用人民币吗?
学生通过观察超市或商场的商品价格,了解到人民币有零有整。并通过“小先生”的角色,讲述买卖的过程,从而加深同学们对于人民币使用规则的理解和认识。
这一系列活动都是在老师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小先生”将自己知道和了解到的知识教给其他的同学,这一行为也是在打破传统意义上的“长者为师”,而是知者为师,能者为师,以知识掌握的先后顺序为标准,和年龄无关。
(二)中年级(3-4年级):合作探究与思维可视化
中年级学生进入思维过渡期,可初步运用抽象符号解决问题。此阶段侧重训练数学语言表达与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多元解法碰撞显化了分析问题的思维路径,通过小组合作深化理解,此阶段的差异化实践重在通过任务分工和角色分工,引导学生在冲突中建构知识概念,发展发散思维、分析推理等能力。
此阶段需强化表达规范训练。教师培训“小先生”使用结构化语言:“我同意某某的观点,但需补充……”、“我的思路是……”以提升表达的条理性,与此同时,小先生在讲题的过程中也能理清知识的思路脉络,实际上也是对知识的回顾和加强,考察“小先生”的理解能力,锻炼表达能力,形成良性循环,更加主动、积极地达成学习目标。
(三)高年级(5-6年级):项目式学习与学术型引领
高年级学生具备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小先生的重心转向复杂的问题解决与知识体系建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或知识脉络的整理。“小先生”角色升级为项目组织者,引导团队解决复杂问题。
比如在“揭秘新能源汽车成本”项目中,学生分组担任不同职责的“小先生”:调查组:采访车主,统计油车/电车月均能耗;数据分析组:绘制2021年油价波动折线图,计算每公里成本;报告组:基于数据撰写倡议书,提出“短途用电,长途用油”策略。项目整合了统计、运算、环保教育,体现了“教学做合一”思想。
在此过程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同样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通过制造知识认知冲突,利用学术辩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主要经历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这一深度思辨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学习知识系统的整体构建。
二、支持小先生制差异化实施的策略
针对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习惯,从学生的学情、内容分层、能力培养和评价反馈上体现差异化设计。
(一)学情分析
了解学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首要任务,对于学生的学情主要强调从已有认识、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这三方面的分析。低年级学生以体验式为主,注重参与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轮流担任“小先生”;中年级学生实施岗位竞聘制,依据学生特征自由竞聘合适的“小先生”;高年级可以采用项目负责制,由负责项目的“小先生”项目筹建各自的项目成员再针对学习[]。
(二)内容分层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计螺旋上升的活动内容。低年级(1-2年级),主要注重实际操作和语言模仿,“小先生”可以带领学生可以直观感受1厘米有多长,1秒的时间长短。中年级(3-4年级),主要注重迁移型任务,强调策略的灵活运用,“小先生”根据某一知识点设计相类似的问题情境,通过分析子母题之间的关联来进行讲解,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高年级(5-6年级),主要注重研究型任务,强调知识的总结和拓展,比如根据某一知识点,能主动形成对这一知识的系统概括和分析。
(三)评价反馈
为避免“两级分化”倾向,针对“小先生”的表现还需设计良好的评价机制,评价的内容主要分为学生的参与度,思维深度和协作能力这三个方面,。可以实行积分制,根据“小先生”任务完成度、互助效果等累计积分,兑换“座位调换权”“作业免做权”“或“课间点歌”等权益;
当然,要体现评价的多元化和多维度就不得不增加评价的主体,比如结合自评、同伴评、教师评,每周评选“最具潜力小先生”“最佳协作奖”等荣誉,并颁发相应的奖状和奖励,从而起到激励的作用。
三、实践反思:挑战与优化对策
尽管小先生制不论是在近现代还是当代都有着显著的成效,是课堂的一项强有力的辅助,但在差异化实施中仍然会面临一些不可避免的困惑。
(一)角色固化
在班级里,仍然会出现一些“小先生”长期由固定学生担任的现象,长此以往,可能会打消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所以教师可以实行“双向小先生”,简单来说就是一带一的模式,通过相互辅助,培养更多优秀的“小先生”,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小先生”实行“任期制”,设定一定的任期时间,任期结束进行新一轮的选举。
(二)评价指标模糊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小孩是最好的先生,也是最好的学生”。陶行知小先生制在小学数学中的差异化实践,重构了“教学相长”的课堂生态。低段的生活化启蒙、中段的合作化探究、高段的项目化学习,形成螺旋上升的能力培养链。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数学素养,更在“即知即传”中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协作精神,呼应了“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愿景。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小先生制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提供范式。
参考文献
[1] 南京市晓庄小学. 小先生制下小学数学自动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EB]. 栖霞教育, 2021.
[2] 江苏省教科院. “小先生制”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中的教学策略[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3(S1).
[3] 田爱丽. 小先生制提升教学质量的原理与机制[J]. 上海教育科研, 2019(8).
[4]郑州市教育局. 小先生制对提升小学数学知识巩固的实践研究[Z]. 教育科学课题立项申报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