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创新应用与实践
陈冬生
吉水县八都中学
摘要: 本文聚焦初中语文课堂,深入探讨情景教学法的创新应用与实践路径。阐述情景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从创设多媒体情景、角色扮演情景、生活实际情景、问题引导情景等多维度提出创新策略,并结合教学实例详述实施过程,旨在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活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景教学法;创新应用;实践
一、引言
语文作为初中教育的核心学科,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文学鉴赏、思维拓展等多元能力的重任。情景教学法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沉闷,通过创设生动、逼真的情景,将抽象知识具象化,让学生沉浸其中,主动探索语文世界。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创新运用情景教学法,对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课堂实效性具有关键意义。
二、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现状
(一)应用形式趋于单一
部分教师对情景教学法理解浅显,多局限于简单播放课文相关视频或展示图片,形式缺乏新意。如讲解古诗词时,仅播放诗词朗诵视频,学生被动观看,未能深度参与,难以真正体悟诗词意境,未充分挖掘情景教学潜力。
(二)情景与教学内容契合度欠佳
有些教师创设情景时,未精准把握教学重点,为设景而设景。如教授记叙文写作,设置复杂虚构情景,偏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情景中迷失写作方向,无法将情景有效转化为写作素材,导致教学目标落空。
(三)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足
课堂上,教师主导情景构建与推进,学生常按预设步骤参与,缺乏自主创设、自主探索空间。像在角色扮演情景中,教师分配角色、规定台词,学生机械表演,抑制创新思维,未充分发挥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性的优势。
三、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创新应用策略
(一)多媒体融合创新情景
借助 VR 设备,教师能为学生打造沉浸式语文学习环境。如学习《苏州园林》,学生戴上 VR 眼镜,仿若置身园林,漫步亭台楼阁,细赏假山池沼,直观感受园林布局精妙,突破文字局限,增强对说明文描述准确性的理解;学习古诗词,VR 可再现古代战场、田园山水等场景,让学生穿越时空,与诗人共情,深度品味诗词韵味。
针对寓言、神话故事课文,教师将文本改编为动画脚本,制作或引导学生制作简易动画。以《夸父逐日》为例,学生亲手绘制夸父奔跑、逐日过程画面,配以旁白、音效,在创作与观看动画中,深刻理解故事寓意,提升想象力与动手能力,使古老神话焕发生机。
(二)角色扮演深度沉浸
打破常规角色设定,鼓励学生反转剧本。如《皇帝的新装》,让学生设想骗子良心发现后的剧情走向,重新塑造角色性格、编写台词,分组表演后对比原著探讨人性、社会现象,激发批判性思维,加深对文本内涵挖掘,提升口语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
结合历史、美术等学科知识,拓展角色扮演维度。学习《赤壁之战》,学生不仅表演战争场景,还需依据历史资料设计古代兵器、战船模型,绘制战争地图,阐述战术运用历史依据,全方位感受三国风云,拓宽知识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
将写作教学融入校园日常,如举办校园新闻发布会。给定校园热点话题,学生模拟记者、发言人角色,挖掘信息、撰写新闻稿并现场发布,锻炼新闻写作、采访及应变能力,让写作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解决写作素材匮乏难题。
针对时事热点,如环保、科技突破等,教师组织课堂辩论、研讨活动。以 “垃圾分类推行难点与对策” 为主题,学生分组调研、收集资料,课堂上各抒己见,运用语文知识清晰阐述观点,在关注社会中提升议论文写作、逻辑思维能力。
(四)问题引导构建探究情景
课文导入环节设置悬念,如学习《孔乙己》,开篇提问 “咸亨酒店来了个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怪人,他究竟有何来历?” 引发学生好奇,促使主动研读文本解谜,培养自主探究阅读习惯,提升文本分析能力。
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链,学习《背影》时,依次提问 “父亲的背影初现时作者心情?”“买橘背影为何让作者落泪?”“多年后忆背影又有何感悟?” 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剖析父子情感脉络,领悟文章深层意蕴,强化思维深度。
四、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案例分析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为例,教师开篇播放自制百草园 VR 全景视频,学生瞬间被带入童年鲁迅的乐园,观察百草形态、聆听虫鸣鸟叫,激发学习热情;随后分组角色扮演,一组演绎百草园趣事,一组展现三味书屋读书场景,在角色互换、对比表演中体会作者情感变化;写作环节,教师引导回忆校园角落 “秘密基地”,仿照课文风格进行描写,将课堂知识迁移至生活写作;课堂尾声,提出问题 “若你是成年鲁迅,重回两地,心境有何不同?” 引发深度思考,升华主题理解。整堂课通过多元情景创新应用,学生全程积极参与,语文素养显著提升。
五、结论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创新应用与实践是持续探索之旅。教师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挖掘新技术、新创意,精准创设契合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情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自主探究。如此,方能让语文课堂活力四溢,助力学生在知识海洋畅游,成长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Z].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