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标题:数字化读物筑梦留守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

作者

张子涵

鞍山师范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00

(基金项目:202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410169090)

摘要:

本文探讨了数字化读物在留守儿童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应用,分析了其提升文化素养和动手能力的作用。研究显示,数字化读物能丰富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互动性增强动手能力,使学习更主动。由于中国长期施行城市与乡村二元结构下的分割管理的户籍制度,使农村家庭在向城市的流动过程中面临障碍,这就造成了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的存在.[10] 数字化读物在留守儿童教育中显示出优势和潜力,值得推广和深入研究。

关键词:数字化读物;留守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教育

1. 引言

全球化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尤其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突出,引起社会关注。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1]

本文探讨数字化读物作为创新教育工具,帮助留守儿童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文化传承意识。数字化读物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丰富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

2.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必要的家庭温暖和关爱,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情感发展,也对他们的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这些儿童在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形成上存在障碍,进而影响了他们对自身文化根源的理解和尊重。

此外,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教育方式的单一,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以及历史遗留的户籍制度的影响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无法将子女带到城市里让其接受教育[4].留守儿童往往难以获得全面而系统的教育,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困境。

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既能满足留守儿童的学习需求,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数字化读物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工具,或许能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3. 数字化读物的特点与优势

数字化读物以丰富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新学习体验。这些读物安全、环保,设计上兼顾美观和色彩温暖,满足他们的心理和审美需求。

互动功能如触摸屏幕和声音反馈,能极大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焦虑总分的回归方程视儿童的看护类型而定,父母和看护人的一些积极性的抚养行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5].孩子们可以在玩乐的过程中学习,从而更好地吸收和理解传统文化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还能有效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

此外,数字化读物还可以通过动画、视频和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儿童在视觉和听觉上获得更丰富的体验。这些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能够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记忆力。农村留守儿童缺少足够的关爱与呵护,缺乏平安感和信任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经常违反校纪班规,集体观念不强[6].动画故事和视频讲解让孩子们直观理解历史和技能操作,游戏化学习则通过任务和挑战巩固知识,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数字化读物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为留守儿童提供新学习方式,满足心理和审美需求,提高学习兴趣和记忆力,使他们在愉快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4. 传统文化教育立体布书的设计理念

“学—做—玩”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使得立体布书不仅仅是阅读材料,更是儿童动手实践和游戏互动的平台。

这种设计不仅丰富了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还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立体布书通过结合传统与现代元素,让儿童在触摸和操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青少年学生作为新一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程度决定着我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后继力,[7]从而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布书的设计通常采用环保材料,确保儿童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同时,布书的立体结构和可操作性,使得儿童可以在玩耍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更好地掌握和传承传统文化知识。

5. 数字化读物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应用

科技进步使数字化读物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部分。这些读物以多种形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新学习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孩子们通过游戏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创新教育方式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文化素养,让他们在虚拟现实结合中体验传统文化。

数字化读物让孩子们生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6. 案例研究

以“戏曲花木兰”为例,这款数字化读物通过故事叙述和互动游戏,让留守儿童在娱乐中学习花木兰的勇敢和忠诚精神,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3]同时接触中国戏曲艺术。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戏曲知识和表演技巧,体验戏曲的魅力。

孩子们通过模拟戏曲表演,体验虚拟现实中的戏曲世界,沉浸式学习传统文化。他们扮演花木兰等角色,深刻理解并传承文化精髓。

数字化读物的互动元素,如角色扮演和剧情选择,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戏曲表演技能,包括唱腔、身段动作和角色形象塑造。

这种数字化教育方式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它适合希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儿童,通过“戏曲花木兰”,孩子们在娱乐中成长,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力量。

7. 挑战与对策

推广数字化读物面临技术接受度低、设备更新困难、资源分配不均和资金短缺等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采取多方面对策。

调查显示,很多儿童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性格孤僻,任性、自私,暴力倾向,心理抑郁,精神分裂,交友困难或产生不良的社会行为[2] 建立与地方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合作关系,可获得政策和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可出台政策,教育机构提供专业指导和平台。与公益组织合作,利用其社会动员和资源整合优势,推动数字化读物普及。

政府、教育机构和公益组织的共同努力,将有效推动数字化读物在留守儿童中的普及和应用,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机会。

近年来,教育部主要开展了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对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要求的总体规划,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8]

8. 结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工作已初见成效,但无论是在思想认识、实施现状还是资源保障层面,都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10]

数字化读物为留守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通过持续的创新和推广,我们可以为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乡村文化的传承贡献更多的力量。

数字化读物不仅能够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数字化读物的推广不仅有助于留守儿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还能够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增强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对数字化读物的投入和支持,不断优化和丰富内容,使其成为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沙莎,苗春凤.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探析——基于南通市A村的调查.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3,39(5):59-68.1.

[2] 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中国果树,(9),126.

[3]汪义贵,徐生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述评(2004-2022).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38(11),111-119.

[4]王金红.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求知导刊,(1),8-10.

[5]王正,张君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思考.科学咨询(科技·管理),(7),243-244.

[6]杨曼,吕立杰,丁奕然.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中国电化教育,2019(6):44-51.

[7]覃军,唐小媚.新媒体时代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探析.心理月刊,18(3),191-193.

[8]任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开明出版社.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

[10]沙莎,苗春凤.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探析——基于南通市A村的调查.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3,39(5):59-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