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政校企所”四位一体协同融合双创教育空间构建探究
张学龙
长沙师范学院 湖南长沙 410100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深度变革,新工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新工科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对新兴产业的适应性。双创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协同、高效的教育空间以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政校企所”四位一体协同融合模式为双创教育空间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育人合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实践机会和创新环境。
一、新工科背景下双创教育的新要求
1. 跨学科融合能力培养
新工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这要求双创教育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还需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前沿动态,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2. 创新实践能力提升
新工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或服务,双创教育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和项目机会。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设计和实施,能够锻炼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产业需求导向明确
新工科人才的培养需紧密对接产业需求,为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双创教育要及时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产业实际需求相匹配。
二、新工科背景下双创教育现存问题
1. 教育理念滞后
部分高校在双创教育中存在教育理念滞后的问题,将双创教育简单视为就业指导的延伸,注重创业技能的培训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双创课程与专业课程“两张皮”,未能充分体现新工科背景下跨学科融合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双创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
2. 实践平台缺乏
实践教学是双创教育的重要环节,但目前许多高校缺乏有效的实践平台。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设备陈旧、项目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实践需求,校外实践基地与企业的合作深度不够,多数仅停留在实习层面,缺乏实质性的项目合作和创新创业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以接触到企业的核心业务和前沿技术,实践效果不佳。
3. 师资力量薄弱
双创教育需要一支既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目前高校双创教育师资力量普遍薄弱,一方面,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实际案例和行业动态融入教学内容,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企业导师参与双创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系统教学培训,在指导学生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 资源整合不足
在双创教育中,高校、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资源整合不足,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企业的需求难以在高校教学中得到及时体现,高校科研成果也难以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政府在政策支持和资源协调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未能充分向高校和企业开放,各方资源未能实现共享和优势互补。
三、“政校企所”协同融合双创教育空间构建策略
1. 政府层面:政策支持与引导
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双创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大对高校双创教育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等。例如,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对参与双创教育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
2. 高校层面:优化课程与师资
高校要优化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开设跨学科的双创课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邀请企业高管、创业成功人士和科研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组建多元化的师资团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指导。
3. 企业层面:实践平台与项目合作
企业应积极参与高校双创教育,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项目合作机会,与高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将部分实际项目引入高校,由企业导师和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帮助学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
4. 科研院所层面:技术支持与资源共享
科研院所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前沿的科研成果和专业的科研人才,应加强与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为双创教育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共享。科研院所可以与高校联合开展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撑。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可以担任高校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科研方法和前沿技术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5. 协同机制:建立沟通与合作平台
建立“政校企所”四位一体协同融合的沟通与合作平台,加强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及时沟通各方需求和资源情况,促进合作项目的开展。建立协同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对合作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和评估,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提高协同创新效果。
四、“政校企所”协同融合双创教育空间实践案例
1. 案例背景介绍
某地方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下,积极探索“政校企所”协同融合的双创教育模式。该校所在地区产业发达,拥有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政府高度重视双创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该校主动联合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构建双创教育空间,培养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 协同模式与实施过程
政府成立了双创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制定相关政策,并设立了创新创业专项资金支持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项目。高校优化了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了多门跨学科的双创课程,并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和科研院所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企业与高校共建了多个实习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项目和创业指导。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开展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并将部分科研成果向学生开放。
3. 取得的成效与经验启示
通过“政校企所”协同的双创教育空间构建,该校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明显提升,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屡获佳绩,创业成功率也大幅提高。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显著提升,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企业获得了更多符合需求的创新人才,实现了多方共赢。
在新工科背景下,构建 “政校企所” 四位一体协同融合的双创教育空间是提升双创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形成协同育人合力,解决当前双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协同机制,不断探索创新模式,以推动双创教育空间的持续发展,为新工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基金项目 : 2019 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场域—惯习’理论观照下新工科双创教育空间构建研究”(19YBA042),主持人:张学龙。
作者简介 : 张学龙(1971— ),男,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信号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