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儿童 放权管理,构建幼儿园新时期园本课程
肖蕾
北京市西城区育民五一幼儿园
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学前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尽管它未被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却无可争议地是基础教育的关键基石,承载着为孩子人生启蒙的重大使命,因而也吸引了社会各界、广大家长以及国家教育部门的灼灼目光。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与科学完善的园本课程建设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步入新时代,园本课程不仅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以贯之,还需把儿童置于核心地位,同时巧妙融入现代化的教育管理理念,助力教师精准捕捉儿童的特质,进而搭建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体系。
一、新时期园所课程的全景式剖析
随着入园难题的凸显,众多幼儿园纷纷开启改扩建工程,这直接导致教师队伍构成发生显著变化——新教师、年轻教师数量激增,他们尚处在专业能力与课程经验的积累、打磨阶段。这样的人员结构给园本课程建设既带来了崭新机遇,也抛出了棘手挑战。
(一)优势维度
1.教师队伍年轻化,工作积极性高,参与课程研究及建设的热情高涨,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同步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相关的理论经验。
2.课程建设经验少,思想开阔不容易受局限,同时敢于挑战自我。
3.日常工作中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二) 劣势维度
1.日常教育工作容易聚焦某一点,缺乏从全面、长远角度出发设计构建课程。
2.对幼儿解读理解缺乏科学合理性,容易产生以教师为导向的课程,影响课程的设计实施效果。
3.课程建构理念仅停留在院校学习方面,未能与实践对接缺乏相关实践的经验。
综合考量当下形势,园所需在“发现儿童”与“放权管理”两大关键环节发力。“发现儿童”,意在引领教师真正走进儿童的世界,感知他们的成长诉求,催生出一系列契合儿童发展的教育行为,进而构建出儿童真正渴求的课程;“放权管理”,则是赋予教师充足的自主权利,助力他们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蜕变。
二、走进儿童,解锁课程密码,体悟教育真意
以往那种照本宣科、刻板遵循五大领域划分的教育活动模式,已然跟不上孩子与教师同步发展的步伐。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指导下教师主动走进儿童,挖掘适宜自主游戏课程,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一)家幼携手,叩开儿童真实生活之门
对于3 - 6岁的儿童而言,家庭与幼儿园犹如他们成长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师需要建立起双向关注的机制,一方面,和家长展开深度、高频的沟通交流,借此洞悉孩子在家庭中的生活习性、兴趣爱好;另一方面,通过日常闲聊,捕捉孩子内心的奇思妙想,同时在幼儿园细致入微地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借助观察,收集孩子的外在表现;借助沟通,剖析孩子的内在心理,由此达成对孩子全方位、立体式的了解。
(二)观察评价进阶,催生儿童本位课程
在充分了解孩子之后,教师要以《纲要》《指南》等专业指导性文件为蓝本,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展开客观、理性的分析评价,锚定他们的发展方向。观察评价不能浮于表面,要综合考量孩子行为本身及其背后潜藏的经验,兼顾群体共性与个体特性,让课程设计既能呼应孩子当下兴趣点,又能满足他们长远发展需求。课程推进过程中,还要保持动态调整,持续优化,确保课程目标兼具科学性与实操性。
(三)多元视角回溯,深挖教育深层价值
1. 关注儿童情感体验,生发趣味性课程:孩子的兴趣点,往往是开启自主探索之旅的钥匙。就拿“蜗牛奇遇记”来说,教师敏锐察觉到孩子们对蜗牛逃跑去向的浓烈好奇,果断把话题讨论的主导权交到孩子们手中,自己则退居幕后,悉心观察、适时支持,成功点燃孩子们深入探究的热情,催生出一系列趣味盎然的课程环节。
2. 关注热点事件,及时生成课程:幼儿园日常点滴,处处暗藏着课程生成的契机。例如“菜园的秘密”活动,从孩子们偶然在操场发现小绿苗的那一刻起,教师便抓住这一热点事件,巧妙引发后续一连串的探究活动,借助不断涌现的契机事件,推动孩子们朝着深度学习的方向大步迈进。
3. 关注资源整合,多向拓展课程:课程构建从来不是孤立的行为,它高度依赖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与各类资源之间的持续互动。积极整合家长资源,搭建家园社协同的教育网络,源源不断地为课程建设输送能量,促使课程活动愈发丰富多彩、层次分明。
三、放权管理,赋能儿童与教师的课程主导权
幼儿园课程管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最终成效、教师专业成长幅度以及课程建设的整体质量。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放权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课题引领,校准园本课程目标航向
管理虽然放权,但是要共同明确好课程建构的目标与大的方向,可以借助园本课题研究等平台,来共同讨论明确课程建构的方向及依据,同时共同明确目标。以此保障全体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课程目标凸显价值。
1.放权三步曲,释放教师课程自主活力
(1)课程内容自主抉择:教师作为与班级孩子朝夕相处的人,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偏好了如指掌。基于此,园所鼓励教师依据班级孩子的实际情况,自主选定课程主题,独立设计课程框架,打造独具特色的班本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重视预先设定的教学内容,又不能忽视孩子们自主生成的兴趣点,同时紧密贴合孩子年龄特征与《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相关要求。
(2)一日生活自主安排:在维持幼儿园基本常规稳定有序的大前提下,教师有权根据课程开展的实际需求,对班级一日生活流程做出适度微调。为了给课程实施预留弹性空间,让教师能够突破常规限制,满足课程中一些特殊的探究环节与活动需求,保障教学活动张弛有度。
(3)教学资源自主调配:园所全力做好硬件设施、软件资料等各类资源的基础配置工作,在此基础上,赋予教师自主申报使用、更新资源的权利。教师可依据课程建设的实时需求,合理调配资源,避免班级之间出现资源抢占或闲置浪费的情况,真正实现资源与教学活动的相辅相成、协同发展。
2.放权催化,驱动教师自我迭代升级
放权,意味着将更多的自主权交到教师手中,促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掌舵人”。在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课程的漫长过程中,教师不得不时常反思教学行为、收集实践证据、钻研理论知识,借此突破以往因循守旧的课程思维定式。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们越发用心,随身携带记录小本,随时捕捉孩子的精彩瞬间;积极搜罗各类教学资料,为课程添砖加瓦;还自发组建学习小组,围绕共性难题展开头脑风暴、合作研讨,专业素养在日积月累中稳步攀升。
四、实践复盘,锚定前行新航道
在持续推进“发现儿童”与“放权管理”的实践旅途中,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孩子们内心真正渴望的课程究竟是什么模样?怎样才能让课程完美契合时代发展的节奏,长久维持孩子们高涨的参与热情?经过审慎反思,我们已然明确后续的奋进方向。
1.做细做实课程,提升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2.构建园所课程管理机制,建立园本课程资源库。
3.重视家园共育在园本课程建构中的作用,挖掘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途径与机制。
学前教育是儿童人生发展的奠基阶段,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而课程即实现教育为了每个孩子获得全面发展以及享受美好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新时期的课程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课程的建设不单面向儿童发展,同时也面向教师的发展和家庭教育能力提升,而发现儿童、放权管理的过程让我们看到儿童和教师成为课程的主人,在今后我们会进一步实践探索,挖掘建构优质课程,促进幼儿园课程设计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为实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而努力。
五、参考文献
1.《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开明出版社
2.《聚焦质量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思考》虞永平 教育科学出版社
3.《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虞永平 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