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美育浸润视野下小学美术学科教育的创新实践

作者

王倩倩

凤阳县第二崇文小学 233100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一环。美育浸润理念强调将美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艺术的熏陶下茁壮成长。在此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应把握美育浸润理念在小学美术学科教育中的引领价值,探索美育浸润视野下的小学美术学科教育新范式,通过重构美育空间、多维度深化美术教育内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的教育生态系统。

关键词:美育浸润;小学美术学科教育;创新

引言

美育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以美育人”理念,是践行美育思想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小学教育全面发展、重点突破的主要途径之一。

1美育浸润视野下小学美术学科教育中的引领价值

1.1美育对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深远影响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强调对艺术技能的传授,而且强调通过艺术熏陶促进学生情感、审美、创造力以及人格的全面发展。对于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小学生而言,美育具有积极的作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使他们在观察、思考和表达中形成独特的视角与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美育能够滋养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1.2美育浸润理念在小学美术学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在小学阶段,美术学科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过去一段时期的美术学科教育侧重于技巧训练,而相对忽视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些年,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美育浸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将美育融入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在教授绘画、雕塑等具体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美、理解美、创造美,实现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2美育浸润视野下小学美术学科教育的创新策略

2.1树立德育美育融合育人的小学美术育人观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自身要充分认识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打破轻美育轻美术课的狭隘观点,美育育人观念要求充分肯定美术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价值和意义,充分肯定美术学科的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其次,树立融合的美术教育的教学理念,还要正确对待作品与课堂的关系,相比于关注学生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实践体验。再次,融合的美育观念,就是要将更多的教学情境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内容结合,与多元社会生活、美丽的大自然相联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关心、体验和实践,让学生通过视觉艺术发掘现实生活的美好,获得人生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加强美术教学、学生经验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鼓励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进入学校,学校也要把更多的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宣传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因此美术教学过程也应该是扎根社会与生活的。

2.2赏析经典作品,梳理美术发展脉络

艺术史教育是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赏析经典美术作品,帮助他们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中的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以及艺术家在创作中的独特视角和深层思考。这一过程不仅可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体系,而且能深化他们对艺术的感知,培养其审美能力。在艺术史教育中,对历史脉络的细致梳理和对逻辑关系的严谨构建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应系统地介绍不同艺术流派、风格以及艺术运动的发展轨迹,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艺术史框架。这种系统性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史观,为他们未来的艺术学习和创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2.3构建艺术化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作为培育未来公民的摇篮,肩负着塑造学生品格、知识技能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使命。校园环境的设计,不仅仅是建筑物和设施的布局,更是对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塑造的直观体现,其影响深远,不可小觑。为了构建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必须精心策划,充分利用每一寸公共空间,让艺术元素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首先,校园的建筑物设计应注重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从校园的整体规划到每一栋建筑的立面设计,都应融入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艺术元素,如采用独特的建筑风格、运用丰富的色彩搭配、雕塑和壁画等,以营造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提升校园的审美价值,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其次,校园的公共空间布局应充分考虑艺术文化的展示。例如,图书馆、教学楼、食堂等区域的装饰,可以采用艺术画作、雕塑、摄影作品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享受。此外,校园的角落、楼梯、走廊等不宜忽视的细节,也可以通过艺术装置、装饰品、植物绿化的方式,点缀出浓厚的艺术气息。

2.4自主学习,引导创新

新课标背景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其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这样,学生才能在鉴赏与实践中感知艺术之美,在得到教师的支持与鼓励后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去主动创造美,进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能否在课堂学习中放松身心、积极进取,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态度有关。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突破传统教育思想的局限,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创新、创造,对学生新奇的想法给予肯定与赞赏,鼓励其畅所欲言、大胆创造,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心态,使其明确创新在美术学习中的价值。与此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始终向学生提供正面激励,保护学生创新思考、创造实践的自信心,最终促使学生在开放思维后主动参与实践学习活动,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语

在美育浸润视野下开展小学美术学科教育创新实践,是响应时代号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通过对美育空间的创新设计、对教育内容的多维度深化,教育者能够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未来,教育者应持续探索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时代需求的小学美术学科教育模式,不断拓展美育的边界,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艺术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具备道德情操、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2]杨帅.基于本地文化资源的美育探索:以林风眠美术学院“美育浸润计划”为例[J].嘉应学院学报,2022,40(5):104-107,98.

[3]丛笑雨.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J].小学生(下旬刊),2024(02).

[4]付萌.剪纸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究[J].造纸信息,2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