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工程港口航道疏浚施工技术研究
丁昱凯
杭州浩泰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51
一、引言
港口航道作为船舶航行与停靠的基础设施,其水深、底质条件及通航能力直接关系到港口的运营效率。随着全球贸易量的增长,船舶吨位不断升级,对航道深度与宽度的要求愈发严格。疏浚施工通过清除航道内的泥沙、岩石等沉积物,维持或拓展通航空间,是水运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当前,疏浚技术已从传统人工开挖发展为机械化、智能化作业,但在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如潮汐影响、软土地基、深海作业)下,施工技术仍面临效率与安全性的双重挑战。明确疏浚施工技术的应用逻辑与优化方向,对推动水运工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水运工程港口航道疏浚施工技术的应用现状
(一)疏浚施工技术分类与特点
1. 机械疏浚技术
机械疏浚以挖泥船为核心设备,常见类型包括绞吸式挖泥船、耙吸式挖泥船、链斗式挖泥船等。绞吸式挖泥船通过绞刀旋转破碎底质,利用泥浆泵将泥沙输送至指定区域,适用于泥沙、黏土等软质底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在内河航道疏浚中应用广泛。耙吸式挖泥船自带泥舱,可边航行边挖泥,适合远距离、深海航道疏浚,如天津港深水航道扩建工程中,耙吸船通过精准定位实现了深海泥沙的高效采集。
2. 水力疏浚技术
水力疏浚利用高压水流冲击底质,使泥沙悬浮后随水流排出,常用于环保要求高的区域(如生态航道)。该技术对周边环境扰动小,但受水流条件影响较大,需结合潮汐规律调整作业参数。
3. 环保疏浚技术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环保疏浚技术逐渐成为主流。其核心是通过封闭绞刀、泥浆水处理等工艺,减少疏浚过程中泥沙扩散与水质污染。例如,在长江口生态航道疏浚中,采用环保绞吸船搭配水质监测系统,实现了施工与生态保护的协同。
(二)技术应用的局限性
1. 地质条件制约
在岩石层、硬黏土层等复杂地质区域,传统机械疏浚效率低下,需辅以爆破或液压破碎技术,增加了施工成本与安全风险。
2. 潮汐与水流影响
潮汐引起的水位波动会导致疏浚深度控制偏差,强水流则可能造成泥沙回淤,影响施工精度。如珠江口航道疏浚中,涨落潮期间的泥沙回淤率可达施工量的 15%-20% 。
3. 智能化水平不足
尽管部分工程已应用 GPS 定位与自动化控制系统,但在复杂工况下(如多船协同作业、动态泥沙监测),智能化决策系统仍需完善,难以实现全流程精准调控。
三、港口航道疏浚施工的关键技术与工艺优化
(一)施工前的勘察与方案设计
1. 地质与水文勘察
通过多波束测深、钻孔取样等手段,精确获取航道底质分布、水深变化及水流参数。例如,在连云港 30 万吨级航道疏浚前,采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直观呈现了海底岩石层的分布范围,为设备选型提供依据。
2. 方案优化策略
结合工期、成本与环保要求,制定差异化方案。如内河航道可优先采用绞吸式疏浚,搭配泥沙固化技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深海航道则以耙吸船为主,结合无人船监测提升作业效率。
(二)核心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
1. 高精度定位与挖深控制技术
采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与声呐测深仪联动,实现挖泥船定位精度≤ 0.5 米,深度控制误差 ⩽10 厘米。在上海洋山港深水航道疏浚中,该技术确保了20 米水深条件下的施工精度。
2. 泥水处理与环保工艺
通过设置围埝、絮凝沉淀等措施,降低泥浆水含沙量。如宁波舟山港绿色港口建设中,采用“绞吸 + 膜袋围堰”工艺,使泥浆水悬浮物浓度控制在 50mg/L 以下,满足生态保护要求。
3. 智能化施工管理系统
开发集成数据采集、分析与决策功能的管理平台,实时监控挖泥船作
业状态、泥沙输送路径及回淤情况。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疏浚项目中,该系统使施工效率提升 30% ,能耗降低 15% 。
(三)特殊工况下的技术应对
1. 岩石地层疏浚
采用“液压破碎 + 绞吸”组合工艺,先通过液压锤破碎岩石,再利用绞吸船清除碎渣。在广州港南沙港区岩石航道疏浚中,该工艺使日均施工量从8000 立方米提升至1.5 万立方米。
2. 高回淤区域施工
通过优化挖泥船作业轨迹(如采用“顺流开挖”模式),结合水流动力学模型预测回淤规律,动态调整疏浚方案。珠江三角洲某高回淤航道应用该技术后,回淤率降低至 8% 以下。
四、典型工程案例分析
(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
长江口作为长江流域的出海通道,其航道疏浚面临强潮汐、高含沙量等挑战。工程采用“分期疏浚、动态维护”策略,一期工程使用绞吸式挖泥船配合泥沙固化技术,将疏浚泥沙转化为陆域填方;二期工程引入耙吸式挖泥船与无人监测船,实现了 12.5 米水深的常态化维护。该工程通过技术创新,使航道通航能力提升至 5 万吨级船舶全天候通行,年货运量突破5 亿吨。
(二)天津港北疆港区C 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疏浚工程
该工程是国内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配套疏浚项目,要求水深达到 -18.5 米,且施工误差 ⩽15 厘米。施工中采用“北斗定位 + 三维声呐扫描”技术,结合智能化挖泥船操控系统,实现了边坡坡度控制精度≤ 1%。同时,通过泥浆水处理系统将悬浮物浓度控制在 30mg/L 以下,确保了邻近海域生态安全。工程完工后,码头年吞吐量可达 500 万标准箱,成为智慧港口建设的典范。
五、疏浚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与无人化作业
随着 5G、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无人挖泥船、自主监测机器人将成为主流。例如,荷兰 IHC 公司已研发出全电动无人绞吸船,可通过远程操控实现24 小时连续作业,能耗降低 40% 。
(二)绿色环保技术深化
推广低噪声、零排放疏浚设备,开发泥沙资源化利用技术(如制备建材、生态修复填料)。新加坡港在疏浚中采用“环保绞刀 + 太阳能供电”系统,实现了施工过程的碳中和。
(三)跨学科技术融合
融合海洋工程、地质力学与信息技术,构建疏浚施工数字孪生模型,实现从勘察、设计到施工的全流程仿真优化。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在密西西比河疏浚中,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将施工效率提升了 50% 。
六、结论
水运工程港口航道疏浚施工技术的发展,始终围绕“效率、安全、环保”三大核心目标。从传统机械作业到智能化、绿色化施工,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地质与环境约束。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多技术融合与跨学科协作,通过智能化装备研发、环保工艺优化及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推动疏浚施工向精准化、低碳化方向发展,为全球水运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赵洪波. 绞吸式挖泥船在内河航道疏浚中的应用研究[J]. 水运工程,2021(5): 120-125.
[2] 李明远 . 耙吸式挖泥船在深海航道疏浚中的技术创新 [J]. 中国港湾建设 , 2019(11): 54-58.
[3] 王海洋 . 水力疏浚技术在生态航道工程中的应用实践 [J]. 水利水电技术 , 2020(7): 102-108.
[4] 陈建国 . 长江口生态航道环保疏浚技术研究 [J]. 人民长江 , 2022(3):15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