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
王建国 王乐敏
甘肃省临夏中学 中国药科大学731100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作为民族地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以临夏中学为例,深入探讨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通过分析现状、明确意义、提出具体措施,旨在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临夏中学
一、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和民族情感。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挑战和机遇。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和命运的认同和自觉。它包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等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集体意识,它体现了各民族在共同的历史命运、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共同的奋斗目标下的团结统一。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1.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他们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和动力。
3.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通过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以促进不同民族文化融合,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
(一)认同度方面
1.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度较高
大多数学生通过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各类宣讲、知识竞赛等,如中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石榴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等活动,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凝聚力,激发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进而提升情感认同度。
2.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有待提高
大多数学生通过学校的课程学习和学校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书法绘画展览等,对中华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自豪,但部分学生对于中华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等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四、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课堂教学:筑牢知识根基
1. 思政课程 “核心驱动”
思政课堂上,教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贯穿始终的红线。从历史纵深剖析古代 “因俗而治” 雏形到现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历程,以临夏地区民族自治实践为例,阐述政策如何保障地方发展;举例阐述回族与汉族群众携手振兴乡村产业,通过视频、访谈实录让故事鲜活,激发学生共情共鸣,强化 “中华民族一家亲” 认知。
2.多学科 “协同共振”
语文课挖掘经典诗词、文学作品民族内涵,从《木兰诗》体现各民族共御外敌,到沈从文笔下湘西苗族风土人情反映民族文化交融,到现当代临夏本土作家作品赏析,历史课构建民族融合编年长卷,详述丝绸之路甘肃段民族经贸往来、文化传播,展现临夏在河西走廊民族交流节点作用;地理课聚焦临夏及周边民族聚居地自然环境与民俗关联,分析黄河流域滋养下多民族农耕、游牧生计依存关系,多学科联动,编织立体知识网络,夯实共同体意识知识底座。
(二)校园文化:营造浸润氛围
1文化景观 “一体化” 塑造
规划校园景观布局,构建 “中华民族文化长廊”。长廊以编年形式,通过浮雕、彩绘、展板展现中华民族重大历史融合节点,从炎黄部落融合起始,历经秦汉大一统下民族整合、唐朝开放包容多民族共荣,到近代全民抗战,以生动画面与详实文字勾勒民族融合轨迹,于无声处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学生日常校园漫步间,被浓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思氛围环绕。
2校园空间 “共享式” 布置
在教室、图书馆、食堂等空间,融入融合性装饰元素。教室张贴涵盖我国古今杰出人物(祖冲之、郑和、李四光等)励志标语与画像,激励学生追求卓越同时,明示中华民族人才辈出不分民族;图书馆专设 “中华民族多元文化” 阅读专区,陈列各族经典文学、历史书籍供师生借阅研读。促使学生增进文化了解,强化共同体认同。
五、结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对临夏中学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我们需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育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推动铸牢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出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孙再护.银川市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状况及优化路径研究[D].银川:北方民族大学. 2023.
4. 童淑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N]. 河南经济报. 2020(7.25).
(此论文为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