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实践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路径研究
王森昶
成都体育学院 610041
摘要:本文聚焦中学体育实践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问题。通过剖析民主传统体育文化内涵,揭示当前融合存在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师资专业素养不足、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进而针对性提出构建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师资素养、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等融合路径,旨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中学体育中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助力中学体育教育多元创新。
关键词:中学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文化融合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在中学体育实践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学生成长和文化传承意义重大,但当前二者融合状况不佳。为此,深入研究其融合路径,解决现存问题,对推动中学体育教育发展,融合民族文化十分必要。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身体运动为核心呈现形式。融合了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经验,如蒙古族摔跤,源自草原游牧生活中的力量与技巧较量,承载着民主生存智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含深厚的民族精神,如武术倡导的“尚武崇德”,体现了对道德修养与坚韧意志的追求。其具备鲜明的地域特色,南方水乡的赛龙舟因水域环境而生,是集体协作与竞争精神的展现。这种文化还与民族紧密相连,在传统节日里,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庆祝活动,强化了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是民族记忆传承与情感维系的重要纽带。
二、中学体育实践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现存问题
(一)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中学体育课程体系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多数中学未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常规体育课程规划,即便有开设,也只是零散安排,缺乏连贯性与递进性。以武术课程为例,可能仅在某一学期短暂开设,且教学内容随意,未能根据学生年龄,体能和认知水平进行进阶式设计。这使得学生无法深入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难以领悟其文化精髓,导致课程流于形式,无法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价值。
(二)师资队伍专业素养不足
中学体育教师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专业素养普遍不高,许多教师接受的是传统体育教育,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掌握有限。比如教授蒙古族搏克等特色项目时,因自身缺乏专业训练,无法精准示范动作,讲解技术要点和文化内涵时也捉襟见肘。这种师资困境限制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中学体育实践中的传播质量,教师难以开展高质量教学活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大打折扣,严重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的扎根与发展。
(三)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中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现代流行体育项目对中学生吸引力大,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宣传推广不足,学生对其了解匮乏,如侗族抢花炮这类项目,学生因不熟悉规则和玩法,参与意愿低,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方法枯燥,未能结合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如传统太极拳教学,若只是机械重复动作,易让学生感到乏味,从而降低参与热情,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与传承。
三、中学体育实践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的有效路径
(四)构建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
中学应依据学生不同学段特点,制定科学、连贯且具递进性的教学计划。初中低年级可先引入趣味性强,动作相对简单的项目,随着年级升高,逐步增加难度,高中阶段可开设武术、散打等对抗性项目,并深入讲解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历史渊源等文化知识。合理安排课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系统学习,定期开展校内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检验学习成果,强化学生对项目的理解与技能掌握,充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价值。
(五)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养
学校与专业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机构合作,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工作坊,系统提升教师对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技能。如针对蒙古族搏克项目,安排教师前往蒙古族聚居地实地学习,掌握项目精髓,鼓励教师自主学习研究撰写教学心得与论文,学校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以此激励教师提升专业素养。
(六)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新媒体平台等,介绍项目的起源、规则、玩法以及文化价值。举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设置项目体验区,让学生亲自体验侗族抢花炮等项目的乐趣。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技术,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故事、精彩赛事以视频形式呈现,激发学生好奇心。在太极拳教学中融入音乐元素,编排创意套路,增加教学趣味性。组织校级民族传统体育交流活动,通过竞赛、表演等形式,提升学生参与热情。
四、结语
中学体育实践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意义深远,但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构建系统课程体系、提升师资专业素养、创新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等举措,能有效改善融合现状,应持续探索与完善融合路径,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中学体育实践中绽放光彩,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推动中学体育教育朝着更具特色与内涵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高丁,戴彬,青觉.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5,(03):73-79.
[2]谢庆华.学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发展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32):186-189.
[3]崔乐泉,时婧.民族传统体育学科高质量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逻辑机理、价值意蕴与实践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4,47(10):132-143.
[4]毛振明,彭小伟,胡庆山.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国情、路径、课题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58(03):1-9+33.
[5]梁金孟,张树滑.高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发展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3,(19):16-18.
[6]郭玉峰,丁传伟.以民族传统体育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承与传播[J].新视野,2023,(04):30-37.
[7]刘文武,胡陆顺,朱娜娜.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J].体育学刊,2023,30(01):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