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融合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策略研究
冯蕾 张晶
1.齐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2.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服装设计与表演系,讲师
摘要:本研究在产学研融合背景下,针对如何通过校企协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探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策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研究基于对示范性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践,构建了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提出多方协同机制、基地建设模式创新以及长效发展策略。本研究为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供了系统化思路和有效路径,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提供了实践依据。
关键词:实习基地;艺术设计;产学研。
引言
近年来,在《“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要求,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产学研融合提出了产业、教育和科研的协同发展,校企合作下的实习基地成为了高校与社会发展相连接的重要平台。高校实习基地在主动服务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的多方协同,培养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本文将结合实际的建设策略与成效,探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策略。
一、现状及问题
1.现状
艺术设计类专业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关注和探索的重点。有效拓展产学研融合发展,全方面增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上看,最突出的问题是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目前中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往往是以采风实习和写生实习为主,顶岗实习很少。在设计学进入交叉学科的背景下,目前高校正积极探索实习基地与人才培养的共建,如沈阳大学与设计工作室共建“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家具厂建立产学研实习基地,湖南师范大学与金煌装饰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并举办比赛和高峰论坛,艺术设计专业院校正积极探索实习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问题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提留在浅层,没有形成深入和系统的合作机制。学校往往因应付实习教学,找寻可以接受实习活动的企业进行合作,或签订多家实习基地协议后并不开展实习教学相关活动。这种浅层次的合作制约了优质的实习基地的进一步建设,双方应在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及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才能达到优势互补和协同作用。
其次,目前在实习基地开展的合作内容较为单一,且不长久。合作的单一体现在几个方面;在实习教学的开展中,由于合作缺乏联系性,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较为单一,更多的情况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实习教学是企业参观,不能实际的接触到企业的生产。在合作方面,校企开展合作的深度不够,持续性不高,合作往往停留在概念阶段而没有实际开展。
二、实习基地建设策略
本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在实习基地建设中进行摸索,与多家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结合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经验,在此探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策略,其主要做法有以下两方面:
1.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首先,实习基地的建设对教学的反哺,体现在培养方案设计和实践教学环节中。专业可结合校院发展目标,根据地区的经济特征和产业发展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构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满足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需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实现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深度参与,使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紧密连接。其次,与企业建立共享教学资源,将企业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同时,专业老师可为企业提供教学指导,如设计基础、设计技术等课程,帮助企业进行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
2.深层次项目合作与资源共享
科研与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确保实习实训的产出与行业实际需求一致。校企开展合作项目,由双方共同指导,学生参与设计实践,项目的设计作品取得了作品版权、专利,并在企业帮助下进行制作与生产。通过设计项目,探索更加深层次的合作,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同时,设备更新也是推动科研的一部分,是构建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基地可依托企业硬件基础,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求,为学生实践提供更好的支持。这样的深度参与有助于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市场导向的实践平台。
三、优化措施
1.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助力实习基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艺术设计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需要进行长远的发展规划,合理的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合作的同时达到校企共赢。单一的实习形式无法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艺术设计专业院校可以发挥专业优势,采用赛事或将企业课题融入课堂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意,将新鲜的设计带给企业。同时,企业可以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对其进行符合行业发展的培训,让学生在校阶段与行业近距离接触,让其更快适应未来的就业环境。在双方共赢的前提条件下,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才能持久,双方深入的产学研才能开展。
2.加强资源整合和共享,创新实训模式
高等院校应发挥在科研上的优势,将前沿技术和信息带给实习企业。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艺术设计院校已优先将数字化工具引入设计课堂,而大部分企业还在维持传统的经营模式。艺术设计院校利用数字资源优势,企业提供实际的设计生产项目,合作开展培训与项目合作,资源整合的同时可推进数字化设计在行业中的应用,同时帮助数字化设计在教学中落地。实习实训的形式多样,同时可借助数字化工具或虚拟仿真实验展开。
3.优化管理,建立评估与反馈机制
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实习教学的开展情况及反馈结果。实习结束后,学生呈现实习报告、设计作品等成果,同时接收企业对学生实习状况的反馈,这一过程中反映了课堂以外的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启发了艺术设计院校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制定。优化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是保障实习教学顺利开展和实习安全的重要环节。
结论
本文在产学研融合的背景下,探讨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现状及建设策略,提出优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措施。
综上所述,实习基地的建设应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在规划实习基地建设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技能培养,还要注重与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发展。未来,应持续关注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策略和方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教育部办公厅,2020.1
2.《探索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策略》,光明网,2023.03
3.黄华明,刘婷婷.初探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J].美术教育研究, 2014(3):3.
4.胡毅田,陈宝赓,马瑞东.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J].美术大观, 2018(3):2.
5.范伟,罗玄.湖南省高校设计艺术实践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 2017(11):2.
项目:1.2024年山东省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
2.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齐鲁工业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就业实习基地项目(2023122818810)
冯蕾,女,1990年8月28日生,民族汉。现工作于齐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为设计学、服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