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适应双减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提升探析

作者

朱薇

义乌市实验小学 322000

摘要:为有效适应双减,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与品质,作为教师需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课前预习这一环节着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预习方案。使得其明确预习目标,并规范完成预习任务,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本文主要围绕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活动面临的挑战以及有效性提升策略,从而为进一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

前言:在双减背景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自主意识,引领其规范参与到预习活动当中,对于优化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塑造优秀学习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而身为教师需要秉承着双减政策引领,确定好课前预习目标与方向,优化设置预习导学方案。以便学生能有方向性地参与到预习活动当中,通过有效预习,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基础。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面临的挑战分析

在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作为全新的战略思想,给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1]。作为教师需全面了解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对于启迪学生形成端正学习态度,规范学习行为所具备的支撑作用。但通过了解,发现在双减背景下,传统的课前预习教学活动以及方案规划整体来讲不容乐观。教师在面对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时,缺乏正确的思想认知,通常直接围绕课程内容展开新知讲授,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地位的发挥,以及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语文课程学习任务时,难以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观念,也限制了学生整体学习能力提升。同时,在面对课前预习这一活动时,教师所布置的预习任务相对来讲比较单调、枯燥,而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再加上过于繁重的预习任务量,导致学生在预习环节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所以,为了让学生真正的产生愉快的心情,更加轻松而自主地完成预习任务,教师需有效适应双减政策,探索预习活动设置方案,提高整体的预习实践效能。

二、适应双减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提升策略分析

(一)整合预习资源,优化预习方案设计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切实关注小学生的自主预习学习要求,充分发挥现代载体作用,全方位整合优质的运行资源。使得学生在预习环节当中,既能有效掌握课堂中所包含的基础文化要素,同时也能使得其对课外的相关文化素材加深理解。从而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在参与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在这一环节当中,教师需要基于所搜集到的文化资源合理设置以及方案。

以《美丽的小兴安岭》这节课为例,教师在课前预习环节当中需要遵循圈一圈、标一标、想一想的设置原则,做好模块划分。并科学安排预习内容,优化方案设计,保证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预习任务。在圈一圈环节当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文章,找出其中所包含的生字与多音字。并根据拼音书写相关的字词,以夯实学生的知识储备。之后,引领学生根据文章中所包含的词语解释其含义,然后完成造句。在标一标这一模块当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来提炼文本中所包含的修辞手法。比如说,可以将文中的拟人句进行有效提炼和标注,从而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要点。并夯实学生的写作技能基础,为其参与写作拓展训练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在想一想环节当中,教师需引领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文章内容,了解小兴安岭的位置,然后从春、夏、秋、冬几个季节层面着手,分析小兴安岭所呈现的风景特征,探索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所诠释的情感。

(二)借助先进载体,改善课前预习环境

在指导学生参与课前预习活动时,教师需遵循双减所提出的减负增效思想导向,发挥多种先进技术载体所具备的支撑作用,对课前预习的环境进行优化改良。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其在面对课前预习任务时,保持着较强的参与动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以《赵州桥》这节课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合理地设置预习导学方案。将现实生活中的赵州桥图片以及视频资料导入到预习方案当中,引领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切实了解赵州桥所呈现的桥梁建筑特点。根据所获得的生活常识资料,参与到文本阅读活动当中,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能使得学生在情景的处理下获得良好的思维发散条件,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思维想象能力。通过大胆点想与思考,增强自身对整个文本内容的理解。

不仅如此,在引领学生参与课前预习活动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将与《赵州桥》文本有关的各项知识要点进行系统整合,然后做好模块划分,引领其有序参与到预习活动当中。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与《赵州桥》这一文本有关的思维导图,引导其以此为依据,对整个语文章的内容结构进行有效剖析。从而形成更加清晰明了的学习思路,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与理解能力。

(三)做好总结归纳,养成良好预习习惯

教师需引领学生在参与课前预习活动时,着重培养其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2]。在利用学案进行预习的过程中,需要养成自主标记与整理的好习惯。从而让学生能在预习的过程中提炼文本中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有效梳理语文课程的学习思路。使得其在预习环节便能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夯实自身的学习能力基础。以便其在接下来的新知探索环节,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索自己在预习环节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从而保证学生最终所掌握的语文课程文化知识更加的全面,促使其获得一定的学习技巧,全面提高整体的学习能力。

以《陶罐和铁罐》这一节课为例,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标注好生字生词,如骄傲、谦虚、懦弱。并在预习的过程中,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铁罐常常奚落陶罐?在文章中标注,并将自己的理解标注在旁白处。除此之外,还需引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通过铁罐对陶罐所说话,你能感受到哪些情感?而陶罐听了铁罐的话之后所呈现的态度是怎样的?通过预习,你可以认识到铁罐和陶罐分别具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然后尝试着自主绘制思维导图进行总结归纳。

(四)开展综合评价,促进预习反馈反思

在双减政策下,教师须切实关注课前预习,对于启迪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思维,发展学习能力,塑造优秀品格所具备的助力作用。并针对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的综合表现,开展综合性的评价工作[3]。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具体预习情况,也能在掌握一定学情信息的前提下,确定好接下来的课程教学目标与实践方向。让学生能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当中,以更清晰的思路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还需根据所了解的学生学习基础,设置层次性的预习活动评价机制和标准。要给予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分层次地指导和帮助,使得班级学生整体都能端正自身的预习态度,并顺利完成预习任务。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发挥激励理念的促进作用,结合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的综合表现进行有效激励。使得其产生一定的动能,并发挥家长所具备的监督与反馈功能,引领学生养成更加规范的预习习惯。

结论:依前所述,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切实关注课前预习这一模块,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自主意识,规范学习行为的作用。本着激发学生自主预习兴趣,提高预习能力的原则,结合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合理设置以及导学方案,引领学生更自主而规范地完成预习任务。从而使得其在参与新知探索的过程中,根据自身所获得的文化知识储备,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探究。

参考文献:

[1]王秋云.培养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重要性及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07):63-65.

[2]师小娥.小学语文预习的优化策略——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为例[J].学园,2022,15(10):84-86.

[3]万小玲.新课标下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分析[J].课外语文,2022(06):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