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机械电气协同控制技术研究
李严 曹建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 山西省临汾市 041203
一、引言
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天然气凭借低污染、高热值的特性,成为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从气田开采到终端输送,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都离不开机械设备与电气控制系统的支撑。但传统模式下,机械与电气系统独立运行,常出现信息滞后、调控脱节等问题,导致生产效率受限、能耗成本增加。机械电气协同控制技术通过搭建数据交互桥梁,让机械与电气系统实时联动,既能精准调节设备运行参数,又能快速响应异常工况,为天然气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提质增效提供了关键技术路径,研究其应用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天然气机械电气协同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天然气机械电气协同控制技术均展开了广泛研究,国外发达国家凭借先进工业基础与技术优势,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研发的协同控制系统有效提升了设备运行效率与可靠性。国内随着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相关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智能监控与协同控制技术在大型项目中得到应用,但在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及智能化程度等方面,与国外仍存在差距。部分国内企业在系统研发中过度依赖国外技术设备,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技术更新与行业发展。
三、天然气机械电气协同控制技术原理
天然气机械电气协同控制技术的核心是实现机械与电气系统的有机融合,其原理依赖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的协同应用。传感器作为系统的感知单元,安装于天然气生产设备机械部件关键位置,实时采集转速、温度、压力等运行参数,并将物理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或数字信号。高精度传感器能够在宽温度范围内精确测量,为系统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通信技术是信息传输的桥梁,工业以太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技术广泛应用于数据传输。工业以太网传输速率快、可靠性高,适用于大数据量与高实时性场景;无线传感器网络部署灵活、成本低,适合布线困难区域。通过合理的网络架构设计,确保数据稳定传输。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协同控制的核心,电气控制系统接收传感器数据后,利用控制算法与模型进行分析处理。常规PID控制算法用于调节电机转速等参数,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智能算法则针对复杂工况优化控制,使系统具备更强的适应性与稳定性。自动化技术实现系统自动运行与调控,依据计算机指令,电气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电机、阀门等设备,实时调整机械系统运行状态,同时支持设备远程监控与管理,提升生产管理效率。
四、天然气机械电气协同控制技术面临的问题
(一)系统兼容性与集成度问题
天然气产业设备供应商众多,不同厂家的机械设备与电气控制系统在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系统兼容性差。新旧设备协议不统一,数据格式多样,增加了系统集成的难度与成本,影响信息共享与系统运行效率。
(二)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部分协同控制系统采用智能控制算法,但整体智能化程度较低。面对复杂多变的工况,系统自适应与决策能力不足,现有智能算法在处理非线性、强耦合系统时存在计算量大、收敛慢等问题,且系统缺乏自主学习与优化能力,难以适应动态生产环境。
(三)安全可靠性问题
天然气生产输送中易燃易爆的特性,对系统安全可靠性提出严苛要求。然而当前系统存在诸多隐患,比如电气设备易受电磁干扰,导致控制信号偏差,引发设备误动作,传感器长期暴露在复杂环境中,易老化、损坏,影响数据准确性,误导系统决策。另外系统缺乏完善的故障诊断与隔离机制,一旦某个部件故障,极易引发连锁反应,威胁整个系统安全运行。
五、天然气机械电气协同控制技术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系统标准化建设
要解决系统兼容性难题,需多方合力推进标准化建设。政府与行业协会应牵头组织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制定涵盖设备接口、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等方面的统一标准,确保新老设备“语言相通”。同时建立严格的认证监督机制,对符合标准的产品给予推广,不符合的限期整改。通过标准化规范,打破设备间的“壁垒”,降低系统集成与维护成本,提升整体协同效率。
(二)推进智能化技术应用
为提升协同控制水平,需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借助人工智能算法,系统能自主学习复杂工况,灵活调整控制策略。利用大数据分析设备历史与实时数据,可精准预测故障,提前安排维护。物联网技术则让设备管理更便捷,操作人员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查看设备状态、接收报警,还能一键下达指令,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管理”的转变。
(三)强化安全保障体系
针对天然气生产输送的高风险性,安全保障体系需从源头筑牢防线。在设备设计阶段,加强电气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测试,像给设备穿上“抗干扰盔甲”,减少误动作风险。对关键设备采用冗余设计,即便主设备“罢工”,备用设备也能立刻“顶上”。要给传感器装上“健康监测器”,实时追踪其状态,定期校准。还要制定详细应急预案并反复演练,确保面对突发状况时,工作人员能有条不紊地处置,守护系统安全运行。
结语
天然气机械电气协同控制技术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机械与电气系统的深度协作,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与设备稳定性,为能源输送装上 “智能大脑”。但在实际应用中,系统兼容性差、智能化程度不足等问题仍像 “绊脚石”,制约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推进标准化建设、引入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完善安全防护体系,能有效破解这些难题。以后随着技术不断迭代,这项技术将深度融入能源互联网,为天然气产业的绿色、高效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薛 洋 洋 .PLC 技 术 在 机 械 电 气 控 制 中 的 应 用 [J]. 锻 压 装 备 与 制 造 技术,2024,59(5):134-137.
[2]廖禄福.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分析[J]. 传感器研究,2025,8(4).
[3]张闯;赵丹.关于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电力技术,2025,8(4).
作者简介:李严,1978 年 8 月,男,汉族,辽宁沈阳人,学历:本科,职称: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