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慧图书馆多元数据融合与个性化推荐研究

作者

王冰

铁岭市图书馆 辽宁铁岭 112099

摘要: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用户行为数据与馆藏资源数据异构性问题,致使个性化服务效果受限。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模型实现了用户画像与馆藏特征与借阅行为数据深度整合。通过改进协同过滤算法,引入时间衰减因子与用户相似度权重,突破了传统推荐算法局限性,显著提升推荐准确率。数据采集层面构建完整用户行为感知体系,深度学习方法有效提取用户兴趣特征。算法优化层面设计自适应权重调整机制,增强推荐系统对用户兴趣变化响应速度。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案在准确率与召回率与新颖度等方面表现优异,为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异构数据;数据融合;用户画像;个性化推荐;深度学习

引言:

信息技术发展推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变革,传统服务方式难以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智慧图书馆建设为解决这一问题开辟新路径,然而图书馆数据来源多样与格式不一,整合异构数据提供精准个性化推荐服务成为亟待解决问题。多源异构数据包含用户基础信息与馆藏资源特征与借阅行为记录与环境感知数据等,这些数据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与语义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数据融合技术现状尚未完全适应智慧图书馆场景需求,个性化推荐算法对融合数据利用不充分。多元数据融合方法研究深化与个性化推荐算法优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 智慧图书馆系统体系框架

智慧图书馆系统体系框架 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高级形态,其系统架构主要包含基础设施层与数据资源层与服务应用层和用户交互层。基础设施层涵盖物联网感知设备与网络通信设备和计算存储设备,为数据采集和处理提供硬件支撑。数据资源层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包括传统的馆藏资源数据与读者信息数据,以及新型的用户行为数据与环境感知数据等多源异构数据。服务应用层基于融合的多源数据,构建智能化服务模块,包括个性化资源推荐与智能空间管理与知识发现等功能。用户交互层通过Web端与移动端与物联网终端等多种方式,实现用户与图书馆系统的智能交互。智慧图书馆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各功能模块松耦合与高内聚,支持灵活扩展。系统整体遵循开放性原则,预留标准化接口,可与其他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在数据安全方面,系统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和加密措施,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系统设计充分考虑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采用微服务架构,便于功能模块的独立更新和系统性能的持续优化。

2 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智慧图书馆数据融合机制

2.1 图书馆多源数据特征分析与预处理

智慧图书馆环境下的多源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两大类。结构化数据主要包括读者基础信息与借阅记录与馆藏元数据等,这类数据格式规范与易于处理,但存在数据分散与标准不一等问题。非结构化数据包括读者评论与全文内容与图像资源等,具有格式多样与语义丰富的特点,但处理难度较大。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时,首先要进行数据质量评估,识别并处理异常值与缺失值和重复值。然后针对不同类型数据采用相应的预处理方法:结构化数据通过字段映射与类型转换等方式实现标准化;非结构化数据则需要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与图像处理等技术提取有效特征。数据预处理过程中特别注重时间维度信息的保留,为后续融合分析提供时序支持。此外,针对数据预处理的自动化需求,开发了一套数据清洗工具,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和质量。

2.2 异构数据标准化与对齐策略

为实现异构数据的有效融合,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化框架。该框架首先定义标准化的数据模式,包括基础属性字段与扩展属性字段和关系属性字段。基础属性字段用于描述数据的核心特征,扩展属性字段用于保存特定类型数据的独特属性,关系属性字段用于记录数据间的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数据对齐算法,通过实体识别与关系抽取等技术实现不同来源数据的语义对齐。对于时序数据,采用时间窗口技术进行同步处理;对于空间数据,通过空间坐标转换实现位置信息的统一表达。此外,建立数据质量评估体系,从完整性与准确性与时效性等维度对标准化和对齐结果进行评估,确保数据融合的质量。在实践中,通过引入机器学习方法,提高了数据对齐的准确性和效率,降低了人工干预的需求。

2.3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模型构建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模型采用层次化设计,包括特征层与表示层和融合层。特征层负责从各类数据中提取典型特征,结构化数据通过特征选择方法提取关键属性,非结构化数据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提取语义特征。表示层将不同类型的特征映射到统一的特征空间,采用张量分解和嵌入学习等方法实现特征的统一表示。融合层设计多种融合策略,包括早期融合与中期融合和晚期融合,根据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融合方式。模型训练过程中引入注意力机制,自适应调整不同数据源的权重,提高融合效果。同时,构建端到端的评估体系,从融合准确度与计算效率等方面验证模型性能。在模型优化过程中,引入迁移学习技术,提高了模型在小样本场景下的泛化能力,增强了模型的实用性。

3 融合数据个性化推荐架构

3.1 基于融合数据的用户画像构建

通过融合数据构建的用户画像采用多维度表示方法。静态特征维度包括用户的基本属性与专业背景与研究领域等固定信息;动态特征维度记录用户的借阅历史与检索行为与空间使用等变化信息;兴趣特征维度通过主题模型和聚类分析提取用户的知识偏好和研究方向。画像构建过程采用增量学习策略,实时更新用户行为数据,并通过时间衰减函数调整历史行为的权重。同时,引入知识图谱技术,建立用户兴趣的语义关联网络,捕捉用户兴趣的演变规律。画像质量评估采用准确性与完整性与时效性等指标,通过离线评估和在线实验验证画像的有效性。为提升用户画像的泛化能力,设计了迁移学习模块,解决新用户冷启动问题。画像更新策略引入反馈机制,根据用户对推荐结果的实时反应动态调整特征权重,提高画像适应性。

3.2 个性化推荐算法设计与实现

基于用户画像的个性化推荐算法采用混合推荐策略。首先,改进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引入时间衰减因子,使近期行为具有更高权重;通过余弦相似度计算用户间相似性,并结合用户活跃度设计自适应权重。其次,设计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利用深度学习模型提取资源的语义特征,计算与用户兴趣的匹配度。两种算法的融合采用动态权重方案,根据推荐场景和用户状态自适应调整权重。推荐结果的评估采用离线实验和在线A/B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从准确率与召回率与新颖度等多个维度进行性能评估,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推荐效果。为增强推荐系统可解释性,构建知识图谱增强模块,生成推荐理由。系统设计加入多样性约束,平衡推荐结果准确性与多样性,避免信息茧房效应,提升用户满意度。

结语

多元数据融合与个性化推荐问题研究形成完整技术解决方案。多模态融合模型解决异构数据整合难题,改进协同过滤算法提升推荐效果。数据融合层面实现了用户行为数据与馆藏资源数据与环境感知数据深度整合,建立了统一标准化框架。推荐算法层面优化了特征提取方法,引入时间权重因子,提高了个性化推荐精度。实验证实该方案具备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成果丰富智慧图书馆建设理论体系,指导图书馆信息服务智能化转型。深度学习技术在个性化服务中应用探索将持续提升服务智能化水平。

参考文献

贾君枝,张贵香. 智慧图书馆建设视角下馆员元数据核心能力构建 [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4, 50 (02): 56-69.

杜艳艳.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智慧图书馆产品的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和推进路径 [J]. 图书馆, 2024, (03): 70-76.

周玲元,杨崖冰,陈洪斌. 轻应用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微服务情境聚合适配研究 [J]. 新世纪图书馆, 2023, (04): 62-69.

杨征. 智慧图书馆资源服务建设探究 [J].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2, (06): 46-51.

作者简介:王冰   1978.6  女  辽宁铁岭人,汉族,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与管理、图书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