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杨晓晓
临沂科技职业学院 山东省临沂市 276025
摘要: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现存课程体系与市场脱轨、教学方法传统、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协同创新理论,提出创新教学路径。通过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引入真实项目并开展小组协作;借助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实现校内模拟运营与校外企业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采用企业师傅带徒及学校与企业双导师协同培养。以此提升教学质量,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现状;创新教学模式
引言:在设计行业蓬勃发展、创新需求激增的当下,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成效备受关注。但当前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体系与市场脱节,教学方法无法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师资队伍建设有短板,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导致毕业生难以满足行业复杂需求。在此背景下,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成为关键。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协同创新理论,一系列创新实践举措正逐步展开,旨在为教学注入新动力,培养兼具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人才,以顺应行业发展趋势。
一、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剖析
(一)课程体系问题
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部分课程内容陈旧,未能及时吸纳行业前沿理念与技术,如对当下热门的交互设计、动态视觉设计等新兴领域涉及较少。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各课程间相互独立,难以形成有机整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平面设计课程为例,字体设计、版式设计等课程各自为政,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难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导致设计作品缺乏整体性与创新性。
(二)教学方法局限
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上,教师往往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展示来传授知识,缺乏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参与度不高。实践教学环节也存在不足,实训项目多为虚拟项目,与实际商业项目差距较大,学生难以在实践中积累真实有效的工作经验。例如,在广告设计课程实训中,学生按照给定的主题和要求进行设计,缺乏对市场调研、客户沟通等实际工作流程的体验,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三)师资队伍困境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教学内容难以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他们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在项目实战、行业最新动态等方面的传授存在不足。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的吸引力有限,难以引进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高端人才,导致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此外,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提升与专业研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一些教师忙于日常教学,无暇参加行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知识更新滞后,无法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
二、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核心聚焦于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它指出学习并非是知识简单的传递过程,而是学习者基于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主动与学习环境进行互动交流,从而构建新知识体系的过程。在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里,这一理论为教学指明新方向。教师不应再充当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要转变为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教师需为学生搭建适宜的学习框架,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将新知识与旧有经验相互融合,完成对设计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内化,让学生在主动求知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设计思维与专业素养。
(二)协同创新理论
协同创新理论着重强调打破组织、学科等界限,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激发创新活力。对于视觉传达设计这种综合性极强、涉及多学科知识交叉的专业而言,协同创新理论极具指导价值。高职院校可与设计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校内不同学科教师也应加强协作,整合设计、营销、传播等多领域知识,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如此一来,在协同创新的模式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成长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三、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举措
(一)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1. 真实项目引入课堂
教师积极与企业合作,将实际商业项目引入课堂。例如,与当地一家餐饮企业合作,为其新开业的连锁店设计品牌形象。学生从市场调研开始,了解该餐饮企业的定位、目标客户群体以及竞争对手情况。接着进行头脑风暴,构思品牌名称、标志设计、店铺装修风格等元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品牌设计的流程和方法,还能深刻体会到市场需求对设计的重要性。
2. 项目驱动的小组协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以设计一款手机 APP 的界面为例,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的负责用户体验设计,有的专注于界面视觉设计,有的进行交互设计。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小组成员定期开会讨论,分享各自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通过小组协作,学生学会了沟通技巧、团队合作以及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而且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相互交流,能碰撞出更多创意火花,提升设计作品的质量。
(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1. 校内工作室模拟运营
学校设立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工作室承接校内外各类设计项目,如学校的宣传海报设计、校园活动的视觉策划等。学生在工作室导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的各个环节,从接到项目需求、制定设计方案到最终交付成果。例如,在为学校运动会设计宣传海报时,学生需要与运动会组织方沟通,了解活动主题、亮点和期望传达的信息。然后在工作室中进行设计创作,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后,将海报用于学校的宣传渠道。这种模拟运营的方式让学生提前熟悉职场工作流程,积累项目经验。
结语: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当前面临着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师资队伍等多方面的挑战。但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协同创新理论的有力支撑下,项目导向、工作室制、现代学徒制等创新教学模式得以积极推行。这些实践举措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以及促进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对接等方面已初显成效。未来,持续深化教学模式创新,不断优化各教学环节,定能为行业输送更多高质量、创新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推动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刘红玉.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5),78-82.
[2] 周云.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制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21,41(7),73-78.
[3] 赵海燕.现代学徒制在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4,(2),103-110.
作者简介:杨晓晓(1990.09-),女,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临沂科技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