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材料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途径探索
敖杰
身份证:522101197511210438
摘要: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普及,绿色建筑材料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比例不断提高,其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问题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绿色建材具有环保节能、循环利用和低碳减排的优势,但由于其市场价格普遍偏高、供应体系尚不完善,常常给工程造价控制带来新的挑战。本文结合绿色建筑材料的特点,分析其在建筑工程造价预算阶段的成本影响因素,研究绿色建材在采购、施工、运营等环节的成本管理方法,探讨从项目设计前期到竣工后的全过程成本控制策略。文章指出,提升绿色建材的成本控制水平,需要在设计阶段优化材料选型,预算阶段加强成本动态分析,施工阶段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同时借助信息化工具提升全过程造价管控效率。研究认为,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与制定控制方案,不仅有助于降低绿色建材成本,还可实现项目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协同统一。
关键词:绿色建材;工程造价;成本控制;预算管理;全过程控制
引言
当前,绿色建筑已成为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绿色建筑材料作为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在能效、环保、安全、资源循环等方面具备优越性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广泛应用。从可再生建筑材料、低碳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到高性能保温隔热系统和智能节能玻璃等,绿色建材在保障建筑质量与使用功能的同时,大幅度提升了建筑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然而,相较于传统建材,绿色建筑材料在采购、储运、安装、性能集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成本上升因素,给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管理带来新问题。一方面,绿色建材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材料定额、价格体系和技术规范不够统一,使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价格测算与材料计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绿色建筑通常要求高标准、高性能材料,其施工工艺复杂度和品质管理要求普遍高于传统项目,进一步加剧了项目造价风险。在此背景下,研究绿色建筑材料在工程造价预算中的影响机制和成本控制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特征对工程造价预算的影响具有多维度和动态性的特征。首先,从材料本身的经济属性看,绿色建材普遍采用新型工艺、环保原料和智能制造技术,导致其市场售价通常高于传统材料,特别是在新型保温材料、太阳能构件、高强度结构复合材料等方面,单位成本差距更为显著。其次,从其技术性能与工程适配性来看,绿色建材往往需要配套专用施工工艺和安装方法,如需与建筑节能系统或智慧管控系统相结合,还需额外增加调试、检测及技术服务费用,从而在预算中体现为间接成本的增加。此外,由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如国家绿色建筑三星认证、LEED认证等)对材料性能和来源提出严格要求,如可再生比例、区域采购、无害成分等,也导致预算编制中必须考虑更多材料合规性检验与环保评价所需的附加成本。
二、绿色建筑材料的成本控制不仅应体现在预算编制阶段,还需贯穿采购、运输、安装与运营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环节。在采购环节,绿色建材的来源渠道、生产批次与认证资质是影响其成本与质量的核心要素。传统材料多依赖招标最低价中标模式,而绿色建材因技术壁垒高、供应商相对集中,若继续采用以价格为唯一导向的采购机制,容易导致品质不稳定、交货不及时或后续施工问题频发。因此,应推行绿色建材“优质优价、性能优先”的采购机制,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从资质、履约能力、技术支持能力等维度进行综合评分,引导材料采购过程的科学决策。在运输与仓储过程中,部分绿色材料如真空玻璃、复合保温板等对环境湿度、运输震动等条件要求较高,若忽视其特殊性将直接造成材料损耗和性能衰减,间接增加更换与工期延误成本。因此需制定绿色材料专项运输标准与仓储管控方案,确保其在施工前保持性能完整性。
三、全过程造价管控是实现绿色建筑材料成本控制的系统性路径,其关键在于贯通设计、预算、施工、结算与后评估各阶段的管理链条。在项目设计阶段,设计人员需主动与造价人员协同工作,针对绿色建筑目标设定明确的材料选型原则与成本控制目标,并通过BIM技术建立材料信息模型,实现材料性能、数量、成本与图纸一体化管控。在预算编制阶段,应采用基于绿色建筑特性的造价软件系统,通过嵌入绿色建材参数模型,实现快速模拟、准确测算和实时调整。施工阶段是控制成本的关键节点,建议通过实施材料计划报审制度、现场进场验收制度、材料领用台账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材料浪费与超额消耗。此外,运用信息化平台如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电子材料跟踪系统等手段,可实现对绿色建材采购、验收、安装、结算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与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成本偏差并制定应对措施。
四、在绿色建筑项目中,信息化手段的引入对绿色建材成本控制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随着BIM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BIM技术可在设计阶段实现材料用量精准化分析与视觉化呈现,结合5D造价模型将材料数量、单价、总价与施工进度动态关联,实现设计-成本-进度三位一体的综合控制。在材料采购与施工阶段,通过RFID标签、二维码追踪系统等方式对绿色建材进行智能识别与全过程跟踪,能够精准掌握材料来源、出厂批次、运输轨迹与进场状态,保障材料合规性与可追溯性。此外,通过构建绿色建材数据库与智能比价平台,可实现多渠道、多品牌材料的价格对比与性能筛选,辅助预算人员进行材料选型与价格谈判。
五、推动绿色建筑材料成本控制的体制机制建设是保障其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支撑。一方面,应加快建立绿色建筑材料成本数据库和动态更新机制,完善绿色建材市场价格采集与发布制度,解决目前绿色建材价格缺乏透明、公示渠道不畅的问题,为预算编制与采购决策提供权威依据。另一方面,应推动绿色建材计价定额体系与传统工程定额体系融合,构建适应绿色建筑要求的全新造价规范体系,将绿色材料性能指标、节能减排系数、生命周期成本等纳入定额计价基准,提升计价科学性与实用性。此外,还需完善激励机制,引导绿色建材使用方关注成本与绩效的双重目标。政府层面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信贷等政策措施降低绿色材料使用成本,提高企业采用绿色建材的积极性。
结论
绿色建筑材料在推动建筑行业节能减排、提升环境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成本控制问题亟需系统化应对。本文从绿色建材的造价特征出发,分析其在预算、采购、施工和运营各阶段的成本影响机制,提出全过程成本控制的策略路径。研究表明,通过优化预算编制机制、实施科学采购策略、推行精细化施工管理、构建信息化管控平台与完善体制政策支持体系,可实现绿色建筑材料在提升建筑品质的同时实现经济可控。未来,需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与数字技术、政策机制、市场体系的深度融合,构建高效、透明、协同的绿色建筑材料成本管理体系,助力我国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孟德,赵玉明,张春杰.我市建筑业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C]//中共聊城市委政策研究室,聊城师范学院经法学院,聊城市经济委员会,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聊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聊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论文集.聊城市建筑建材管理处;聊城市建筑建材管理处;聊城市建筑建材管理处;,2001:478-497.
[2]陈广言.论当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与改革认识上的误区[J].基建优化,2001,(06):7-10.
[3]胡敬民,丁奕.谈谈设计阶段控制水泥工程造价的措施[J].新世纪水泥导报,2002,(04):1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