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构建“备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的创新路径

作者

刘颖

呼和浩特铁路局呼和浩特职工子弟第六小学 010030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文章聚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了“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要义,剖析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备课流于形式、教学方式单一、学评脱节等问题,并从构建协同备课共同体、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建立多元学评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创新策略,以期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备教学评一体化;实践创新

引言: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在此背景下,深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推动“备教学评”一体化,对于提升育人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备教学评”一体化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突出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备教学评一体化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

(二)坚持以生为本,激发主动学习

新课改强调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备教学评一体化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突出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学科特色

道德与法治学科强调知行合一,备教学评一体化要立足学科特点,突出实践育人导向。教学“变废为宝有妙招”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利用废旧物品设计并制作创意作品,在动手实践中培养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备课流于形式,缺乏整体规划

部分教师对备课重视不够,满足于教材照本宣科。有的虽进行集体备课,但流于形式,缺乏目标导向和问题意识,难以形成备教学评一体化合力。以教学“这些事我来做”为例,一些教师只关注“做”的方法和途径,没有从全局考虑“做”的目的和意义,导致备课碎片化,备教脱节,最终影响课堂教学实效。

(二)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

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教学过程缺乏情境创设,学生体验感不强。如在“我们班四岁了”一课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创设庆生情境,而是直接讲解班级发展历程,学生参与感不强,课堂氛围沉闷。教学环节设计雷同,缺乏学生主体参与,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内化价值理念、提升实践能力。

(三)学评脱节严重,评价功能弱化

现有的评价体系难以有效引领备教学一体化。评价内容偏重知识、轻能力,评价主体单一、方式趋同,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2]。如在“正确认识广告”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注重考查识别误导性广告的方法,却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思维品质,以及自觉抵制误导性广告的意志品德,导致知行脱节、学评割裂。

三、推进“备教学评”一体化的创新策略

(一)构建协同备课共同体,提高备课实效

建设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离不开教师的通力合作。学校要成立专门的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织,建立科学规范的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的过程,就是研究教材、解读课标、研讨育人策略的过程。教师团队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采用“学习共同体”的协作方式开展备课。

首先,要精研教材,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厘清每一课时的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拟定教学方案,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学习活动。其次,要整合学校德育资源,加强跨学科协同备课。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班队活动、综合实践等德育途径有着天然的联系。教师可邀请班主任、德育主任、家长代表、少先队辅导员等参与备课,形成育人合力。比如,在备教“我们的班规我们订”这一课时,可将其与主题班会紧密结合,邀请学生代表参与备课,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共同制定契合实际、易于执行的班规,进而增强班规的认同感和执行力。

(二)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提升教学实效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要避免说教和灌输,而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富于情境体验的学习活动。教师要立足学情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悟道德真谛,内化法治精神。

比如,在教学“网络新世界”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等技术手段,构建栩栩如生的网络空间场景。学生戴上VR设备,在模拟的网络世界中识别谣言、防范诈骗、维护网络安全,亲身感受网络道德的重要性。教学“低碳生活每一天”时,教师不妨设计一个小小的社会实践项目。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调查生活中的低碳措施,如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等,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在小组交流和班级研讨中,学生相互启发,碰撞思想火花,在实践体验中提升节能减排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素养。

(三)建立多元学评机制,强化评价导向

“学评”是“备教学”一体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科学的学业评价,能够考查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掌握程度,检验教学方案的可行性,同时彰显育人导向,引领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要制定符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的评价方案,突出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提升。

在具体实施上,要立足每个单元的主题和教学目标,围绕学生在道德认知、法治素养、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设计科学全面的评价量规。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等多元评价方式,定期开展评价。比如,在学习完“信息万花筒”这一单元后,学生可以通过撰写学习日记、开展主题小组讨论等形式,梳理自己在健康用网、明辨是非等方面的感悟和认识。教师则重点关注学生运用所学分析信息、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对待网络问题的价值取向,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结语:

道德与法治是意识形态属性最强的课程。在新的历史方位,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迫切需要深化“备教学评”一体化改革。教师要立足统编教材,遵循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精准把握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在学做合一中推动学生道德发展、法治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唯有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余国梅.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路径创新[J].求知导刊,2024(9):74-76.

[2]朱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路径[J].教育界,2024(2):146-148.

本文系202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备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课堂建构与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2024NGHXX02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