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对中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劳动教育关系的研究
石娜娜
山东省滨州市北海经济开发区第一实验学校 251907
摘要:“双减”政策的推行在我国教育领域引发了深刻变革,对中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与劳动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聚焦于“双减”政策背景下,深入剖析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双减”政策为二者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当前二者结合过程中存在的诸如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如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师能力等,旨在为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主创新能力与劳动素养的协同提升提供有益参考,助力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双减”政策;中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引言: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能力和劳动素养已成为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双减”政策的出台,为中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中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劳动教育的开展迎来了新的契机。然而,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生自主创新与劳动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在“双减”政策全面推行的教育新态势下,中小学生自主创新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从学生个人成长角度来看,这种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自主创新能力能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积极思考、勇于尝试,而劳动教育则能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磨炼意志。二者结合,能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既具备创新的思维方式,又拥有动手操作的能力。从社会发展层面而言,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劳动素养的中小学生,未来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社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这种融合还能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打破传统教育中重知识轻实践的局面,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双减”实施中自主创新与劳动教育结合面临的问题
“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自主创新与劳动教育的结合遭遇了诸多难题。课程设置方面,当前部分学校的课程体系未能充分体现二者的融合。劳动课程往往缺乏创新元素,仅停留在简单的劳动技能传授上,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创新课程又与劳动实践脱节,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劳动中。师资力量也是一大问题,许多教师缺乏创新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专业培训,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满足“双减”背景下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学校和家庭对自主创新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成绩轻实践的观念,导致学生参与创新劳动实践的机会有限。
三、“双减”下促进自主创新与劳动教育协同发展的解决对策
1、提升教师创新与劳动教学能力
在“双减”背景下,提升教师创新与劳动教学能力是促进自主创新与劳动教育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施者,其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提升教师创新教学能力,学校应组织开展相关的专业培训,邀请教育专家和行业精英为教师传授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培训内容可以涵盖创新思维培养、项目式学习设计等方面,让教师掌握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研究项目,通过实践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在劳动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农场等劳动实践基地进行实地学习,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技能和流程,丰富自身的劳动知识储备。此外,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将创新理念融入劳动教学中。例如,在劳动课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改进劳动工具和方法,提高劳动效率。通过提升教师的创新与劳动教学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促进自主创新与劳动教育的协同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劳动素养的中小学生。
2、提供创新劳动实践活动机会
“双减”政策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余时间,此时提供丰富的创新劳动实践活动机会,对于促进自主创新与劳动教育协同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可以与企业、社区等合作,建立多样化的创新劳动实践基地。在企业实践基地,学生可以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了解科技创新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例如,安排学生到科技企业参观学习,参与简单的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创新的魅力,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社区实践基地则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劳动的机会,如垃圾分类宣传、社区环境整治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创新劳动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内容可以涵盖科技创新、手工制作、劳动技能比拼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思考、团队协作,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和劳动素养。
3、保障创新劳动教育持续推进
保障创新劳动教育持续推进是“双减”下促进自主创新与劳动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创新劳动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例如,出台鼓励学校开展创新劳动教育的政策,对在创新劳动教育方面表现突出的学校和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为创新劳动教育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用于建设实践基地、购置教学设备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创新劳动教育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和教师的职责,确保创新劳动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加强课程建设,将创新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此外,学校还应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创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和支持孩子的创新劳动实践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整合资源,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劳动实践机会。
结束语:“双减”政策为中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劳动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课程设置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学校要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家庭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劳动素养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军英.新课标理念下小学劳动课堂教学新样态[J].小学教学研究,2024(8):4-5,10.
[2]李绪明.生命发展视域下中小学劳动课程校本化建构与实施[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2(5):29-34.
[3]黄四林,张叶,莫雷,等. 核心素养框架下创新素养的关键指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