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提升初中生语文实践能力研究
刘敏
敦化市第五中学校
1 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认知重构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性,认为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互动中逐步形成的认知体系。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围绕“家乡文化探寻”等项目任务,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等方式收集信息,在分析整合过程中不断修正原有认知框架。例如,某中学在开展“方言文化保护”项目时,学生通过采访老艺人、整理方言词汇,不仅掌握了田野调查方法,更对本土文化形成了系统性认知,实现了知识的自主建构。
1.2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转化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主张将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项目式学习的选题通常源于真实生活场景,如“校园垃圾分类宣传方案设计”项目,要求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撰写倡议书、策划宣传活动。这种将语文学习嵌入真实任务的方式,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体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要义。
1.3 多元智能理论的个性化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备独特的智能优势组合。项目式学习通过多样化的任务设计,为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提供展示空间。以“经典名著跨媒介改编”项目为例,语言智能突出的学生负责剧本创作,空间智能较强的学生设计分镜脚本,身体-运动智能优秀的学生参与角色演绎。这种分工协作模式既发挥了学生的优势智能,又通过团队合作促进了多元智能的协同发展。
2 当前初中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
2.1 教学模式僵化导致实践缺位
传统语文课堂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为主,阅读教学侧重文本解析,写作教学依赖范文模仿,口语表达训练仅局限于课堂提问。某地区教学调研显示,78%的语文课堂每周实践活动时间不足 30 分钟,学生缺乏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的机会,导致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严重脱节。
2.2 实践活动缺乏系统规划
现有语文实践活动多以竞赛、讲座等碎片化形式开展,缺乏与课程标准的深度衔接。例如,部分学校的作文竞赛选题与教材单元目标不匹配,朗诵活动仅注重表演技巧而忽视文本解读。这种缺乏整体规划的实践活动,难以形成能力培养的递进体系,学生无法获得持续的能力提升。
2.3 评价体系导向失衡
当前语文评价过度依赖标准化测试,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占比不足 20% 。在写作评价中,教师更关注语法准确性和结构规范性,忽视创新性表达与批判性思维;口语评价缺乏量化标准,主观性较强。这种评价导向致使学生重应试技巧而轻实践能力培养,制约了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3 项目式学习提升初中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实施策略
3.1 精准定位项目主题,构建学习情境
项目主题设计需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教材核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贴近社会热点话题。在古诗词教学单元,可设计“古诗新韵——诗词融媒体创作”项目,要求学生将诗词改编为短视频脚本并进行拍摄。结合“双减”政策背景,开展“校园课后服务课程设计”项目,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撰写课程方案,既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优化项目实施流程,强化过程管理完整的项目式学习流程包含“五阶段”模型:
情境导入:通过纪录片、新闻事件等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2)任务拆解:将项目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子任务,明确小组分工与时间节点;
(3)协作探究: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小组研讨等方法开展深度学习;
(4)成果创作:鼓励采用多媒体报告、戏剧表演、文创产品等多元呈现形式;
(5)反思评价:从过程参与度、成果创新性、团队协作等维度进行多主体评价。
以“社区文化墙设计”项目为例,学生需经历需求调研、文案创作、视觉设计、成果展示等环节,在完整的实践链条中实现能力进阶。
3.3 深化小组合作机制,促进协同发展
采用“异质分组、动态调整”策略,依据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智能优势进行科学分组。建立“角色轮换制”,确保每个学生在项目不同阶段承担策划者、记录员、发言人等多元角色。设计“组间互学”环节,通过成果互评、经验分享促进小组间良性竞争。在“非遗文化传承”项目中,小组内成员分别负责资料收集、采访协调、视频制作等工作,组间通过联合举办成果展实现资源共享与能力互补。
3.4 完善多元评价体系
在初中语文项目教学中,完善多元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一体系旨在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往往过于依赖考试成绩,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应试心理加重,忽视了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其他重要素养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涵盖多种评价方式的体系,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包括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在完善多元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明确评价目标,既要包括知识性的目标,也要涵盖能力性和素质性的目标。同时,评价标准的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记录表来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情况;通过作业评分标准来确保作业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通过演讲、辩论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通过小组合作项目来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
此外,为确保多元评价体系的顺利实施,我们还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理解多元评价的意义,转变传统的评价观念,并学会如何使用各种评价工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逐步实施多元评价,鼓励学生自评与互评,增加评价的多样性与参与感。同时,定期收集学生与家长的反馈,了解多元评价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评价标准与工具,以确保评价体系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4 结束语
项目式学习以其独特的“任务驱动-实践探究-能力建构”模式,为初中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开辟了新路径。通过理论指导下的科学设计、系统规划的实践流程、多元协同的评价体系,该模式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了从知识积累到能力迁移的跨越。在“双减”政策深化与新课标落地的背景下,教师应进一步探索项目式学习与信息技术融合、跨学科整合等创新路径,持续优化教学策略,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未来研究可围绕项目式学习的长效机制建设、区域化推广模式等方向展开,推动其在语文教学中的深度应用。
参考文献:
[1]梁乾龙.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项目式教学策略探讨 [J]. 知识文库, 2025, 41 (10): 20-23.
[2]阮溦. 项目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5, (16): 45-47.
[3]雷蓉.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J]. 学苑教育, 2025, (14): 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