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证护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效果评价
戴奉渝
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 重庆市巴南区 401320
1.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1.1 循证护理的核心内涵
循证护理是将最佳研究证据、临床专业知识与患者个性化需求结合的科学护理模式,核心是以客观证据替代经验主义[1]。实施需遵循四步闭环:证据检索(通过专业数据库筛选文献)、证据评价(用标准化工具判定等级)、证据应用(结合护理资源与患者需求调整)、效果反馈(动态修正方案)。
1.2 慢性心衰患者自我管理的核心维度
自我管理以“降风险、提质量”为目标,含五大维度:用药管理聚焦依从性,含按医嘱服药、识别不良反应;饮食管理以“低盐(<5g/日)、限水、低脂”为原则,依心功能调液体量;运动管理强调个体化,结合心功能定强度与频率,明确胸闷气短时暂停;症状监测含每日空腹体重、下肢水肿、呼吸困难分级;心理调节通过纠正负面认知、搭建社交支持缓解焦虑抑郁。
1.3 循证护理与自我管理干预的关联
循证护理为干预全程提供支撑:内容设计上,运动强度参考《美国心脏协会 2023心衰管理指南》“静息心率 .+20-30 次/分”,用药指导依据《中国 2022 心衰指南》;方法选择上,心理调节用循证支持的认知行为疗法,监测工具经临床验证;效果评价上,CSMS、MLHFQ量表及LVEF、BNP检测均符合循证规范[2]。
2.基于循证护理的自我管理干预方案设计与实施
2.1 干预方案设计依据(循证实践过程)
方案经三阶段循证构建:证据检索以PubMed、CochraneLibrary、知网、万方为核心库,关键词组合为“慢性心力衰竭AND自我管理AND循证护理”等,2019-2024 年共获128 篇文献;证据评价采用JBI2021 版标准,筛选出Ⅰ级证据(高质量RCT)23 篇、Ⅱ级证据(中等系统评价)18 篇;证据整合时,结合社区护理资源与老年患者对线上工具的接受度,剔除需专业设备的复杂措施,经3 名心内科专家审核定稿。
2.2 干预方案具体内容
方案以“分阶段目标+明确纳入排除标准”为基础:目标分三级,短期(1-4 周)掌握基础自我管理技能,中期(5-8 周)形成稳定行为,长期(9-12 周)改善心功能、降急性风险;纳入标准为符合心衰诊断、NYHAⅡ-Ⅳ级、意识清晰可配合、居家且能沟通,排除标准为合并严重肝肾功能衰竭(肌酐 >442μmol/L 、胆红素 >34.2μmol/L )、晚期恶性肿瘤、认知障碍(MMSE <24 分)、急性心梗1 个月内。
2.3 干预措施(分模块)
干预按“五大模块+标准化路径”展开:用药管理讲解药物机制、服用时间及不良反应应对,建立“纸质打卡+线上提醒”制度,专科护士每周核对用药;饮食管理指导盐<5g/ 日,依NYHA分级调液体量(Ⅱ级 <1500ml/| 日,Ⅲ-Ⅳ级 <1000ml 日),提供定量盐勺;运动管理依6 分钟步行试验制定方案,NYHAⅡ级者每日步行 30 分钟(分 2 次)、速度60 步/分,Ⅲ级者从每日 10 分钟(分2 次)逐步过渡至 20 分钟,心率超“静息 +30 次/分”时暂停;症状监测指导固定条件测体重、观察下肢水肿(按压凹陷 >2 秒提示异常),建立监测日志,体重 3 天增 > 2kg时就医;心理调节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每周 1次30 分钟访谈纠正误区,搭建线上病友群。干预由经循证培训的专科护士实施,12 周分三阶段:1-4 周门诊集中授课(每周 2 次,每次 45 分钟),5-8 周每周 2 次电话随访(每次20 分钟),9-12 周每日线上答疑+每月门诊复诊[3]。
3.自我管理干预效果评价
3.1 评价指标设计(基于循证选择可量化指标)
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围绕“自我管理能力-生理指标-临床结局”三维构建,各指均选择循证支持的可量化工具。其中,自我管理能力采用《慢性心力衰竭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该量表涵盖用药、饮食、运动、症状监测、心理 5 个维度,共 28 个条目,采用Likert4 级评分(1=从不做到 4=总是做到),总分 0-100 分,分数越高表明自我管理能力越强,其Cronbach'sα系数为 0.82-0.88,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生理指标包括心功能指标与生活质量指标,心功能指标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脑钠肽(BNP)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生活质量指标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该量表含 21 个条目,从生理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 3 个维度评分,总分 0-105 分,分数越低表示生活质量越高,其临床应用认可度高,常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评价的金标准;临床结局指标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与电话随访记录,包括干预期间急性心衰加重次数、再入院次数、急诊就诊次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3.2 评价实施流程
评价实施遵循“标准化、盲法、多时间点”原则,确保结果客观可靠:评价时间点设定为干预前(T0)、干预 6 周(T1)、干预 12 周(T2),分别对应干预初期、中期与末期,便于动态观察效果变化;评价人员由 2 名未参与干预方案实施的心血管专科护士担任,且均接受过量表测评与指标检测培训,采用盲法评价(不了解患者干预执行情况),避免主观偏差;数据收集采用多渠道整合方式,CSMS量表与MLHFQ量表通过“门诊现场填写+线上填写”结合的方式获取,安排专人指导填写,确保回收率 290% ,生理指标(LVEF、BNP)由医院检验科与超声科统一检测,检测仪器定期校准(如超声心动图仪每季度校准1 次),临床结局指标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提取住院、急诊记录,同时每月进行 1 次电话随访补充缺失数据,确保每个患者的结局信息完整。
3.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26.0 软件,先进行数据清洗,剔除缺失值 >10% 的样本,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如CSMS评分、LVEF、BNP、MLHFQ评分)以均数±标准差( ΦX±S )表示,组内干预前后(T0 与T1、T0 与T2)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如急性心衰加重次数、再入院次数)以频数(n)和构成比 (% )表示,干预前后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心功能分级等因素对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效果的影响,为后续方案优化提供依据。
结束语:
本研究基于循证护理理念构建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通过系统的证据检索与整合,明确了“用药-饮食-运动-症状监测-心理调节”五大核心模块,且设计了 12 周分阶段实施路径,兼顾科学性与可行性。配套的效果评价体系从自我管理能力、生理指标、临床结局三个维度出发,采用循证验证的量表与检测方法,可全面反映干预效果。该方案的实施有望提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心功能指标与生活质量,降低急性事件发生风险,为临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管理提供实践参考。未来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研究,验证方案的普适性,同时结合可穿戴设备优化症状监测环节,提升干预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白艳,周文琴,张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呼吸训练的最佳证据总结[J].护士进修杂志,2022,37(23):2181-2185.
[2]王蒙.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循证护理研究[D].承德医学院,2022.
[3]高玉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循证理念的应用及护理效果观察[J].黑龙江中 医药,2022,51(01):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