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德育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实践与创新

作者

马少如

汕头市潮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广东汕头 515154

摘要:小学德育管理是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核心环节,家校合作是优化德育工作的有效手段。本文探讨了小学德育管理中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与现状,分析了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信息化技术和创新活动设计的合作优化路径。通过科学化和多样化的合作机制,家校共同推动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教育注入更多活力。

关键词:小学德育;家校合作;创新实践

在当今教育背景下,我国强调教师要开展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其中,德育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模块,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性格和行为习惯等,让他们将这种积极的道德观念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及人生成长的各个环节。为了实现这一德育教育目标,教师必须将家校合作与小学德育教育展开充分融合。

一、小学德育管理中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一)家校合作的基本内涵

家校合作是学校和家庭以共同的教育目标为出发点,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在小学德育管理中,家校合作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核心,强调学校和家庭的双向参与和联动。例如,学校在课堂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同时,家长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家校合作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合作共建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负责提供系统化的德育指导,家庭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情感支持。通过有效的家校合作,能够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双重保障。

(二)家校合作对德育管理的价值

家校合作在小学德育管理中具有多重价值。一是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实践能力。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教育,学生能够在不同场景中接受一致的行为规范指导,从而更快地将道德认知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二是提升德育工作的效率与成效。学校通过家校合作建立实时沟通机制,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针对性地调整德育方案。同时,家长也能够通过学校反馈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策略。三是丰富德育资源。家校合作为德育活动引入了更多的资源与支持,例如家庭经验分享、社区实践活动等,从而拓展了学校德育的内容与形式。

(三)小学德育管理中的家校合作现状

当前,小学德育管理中的家校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家校沟通形式单一,许多学校主要依赖传统的家长会或家校联系册,无法实现深度互动。另一方面,部分家长缺乏参与积极性,认为学生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对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此外,学校在设计家校合作活动时,存在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的现象,导致合作效率不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通过优化合作模式和创新活动形式,提升家校合作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德育支持。

二、小学德育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实践与创新

(一)构建高效的家校沟通机制

构建高效的家校沟通机制是实现合作目标的重要基础。首先,学校应通过多元化的沟通方式,确保家校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例如,利用家校通短信系统、微信家长群和家校合作管理平台向家长传递学生表现信息和教育资源,实现沟通效率最大化。其次,应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的教学内容、教育理念和学生在校表现,增强家校之间的互信与理解。在沟通内容上,教师需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家庭背景,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建议。例如,对于学业压力较大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家长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维护;对于行为习惯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建议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并给予正向反馈。通过科学的沟通机制设计,家校之间能够形成顺畅的双向互动,为德育工作的高效实施提供支持。

(二)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是家校合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学校应主动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实践指导。例如,定期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邀请心理学家或教育专家为家长讲解儿童发展规律、家庭教育技巧和常见问题的解决策略,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能力。学校还可以开发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结合实际案例为家长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建议,例如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拖延习惯或提高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学校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支持。例如,针对内向型学生,学校可以指导家长多与孩子进行互动,鼓励其表达自我;针对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学校则可以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制定详细的作息计划并进行监督。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够有效弥补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合作效率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新的路径。例如,学校可以建立信息化家校互动平台,将学生学业表现、行为反馈和家校沟通记录等信息整合在同一系统中,家长可以随时登录平台查看孩子的成长动态。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平台发布在线学习资源和教育指导材料,例如英语听力练习或家庭活动建议,为家长提供多样化的支持。此外,信息化平台还可以开设家长互动专区,鼓励家长分享教育经验,形成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例如,家长可以通过留言或讨论功能,与其他家长交流解决孩子学习困难的方法。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平台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数据生成教育建议,例如学习计划或行为改进方案,为家长和教师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显著提升家校合作的效率和成效。

(四)创新家校合作的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的创新是增强家校合作实践效果的重要手段。例如,学校可以设计亲子共读计划,通过每周指定阅读任务,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阅读目标,并在阅读后进行感悟分享,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增进了亲子关系。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主题丰富的德育活动,例如环保主题的亲子社区服务或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家长和学生在实际参与中共同感受德育的价值。为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学校可以设计趣味性较强的活动,例如举办家庭运动会或创意手工比赛,增加活动的吸引力。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学校应注重与家长的协作,例如邀请家长担任志愿者或活动指导员,增强家长的参与感和责任感。通过创新的活动形式,能够激发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家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结束语:家校合作是小学德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起到关键作用。通过构建高效的沟通机制、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创新活动形式,家校合作能够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并焕发新的活力。未来,学校和家庭应在合作中持续探索,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韩二梅,吴西缔,金传东 “. 双减” 背景下小学家校合作的实践研究 [J]. 安徽教育科研,2024 (07):121-123.

[2] 王琦博 “. 双减” 政策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家校合作共同体的构建 [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4,39 (02):13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