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食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式

作者

谢彦丽

河北省高碑店市教育和体育局 074000

2022 年6 月 27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提到将协同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抓好《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的落实,指导学校开展“食育”进课堂活动。现阶段“食育”进课堂仍面临着课程内容不全面、实施路径不清晰、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良好饮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发挥好“食育”的育人功能,对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幼儿园教育中的“食育”课程为例,分享将“食育”融入课程的实践体会。

、多途径感知体验,掌握“食”的知识

“食之知”,指获取有关食物的各种知识,是食育活动的第一个环节。通过多种途径感知、体验,能了解不同食物及其食材的生长过程,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例如,午餐时间到了,“今天咱们吃萝卜羊肉......”几个大班的孩子看着餐盘中热气腾腾的“萝卜羊肉”展开对话:“萝卜是怎么长成这样的?”“白萝卜是地里种出来的”......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幼儿初步对“白萝卜”的来源达成了一致。但是他们依然对“白萝卜为什么长这样,为什么有那么多种不一样的萝卜?”有很大的疑问。于是,我们开展了“你好萝卜”的主题活动。

首先,与幼儿一起上网查阅资料、阅读绘本、交流分享等,帮助幼儿获取有关“白萝卜”的形态、生长过程、各种用途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白萝卜”的探究兴趣。之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幼儿在家中开展“白萝卜种植实验”,观察和记录白萝卜分别在水培和土培环境下的生长情况,以及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形成关于白萝卜生长过程的直观经验。基于前期的感知与体验,幼儿还利用绘画表征的方式将“白萝卜”各个阶段的不同形态进行了表征,表征后并将其装订成册制作成“小书”,完整呈现有关“白萝卜”的知识和经验。

二、多样化实践操作,获取“食”的能力

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当幼儿对食物形成较为全面的认知后,开始参与设计食物菜单、食物制作等活动,进一步习得“食”的能力。“食之能”,即能合理的选择食物、制作简单的食物,是食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活动前,邀请营养师为幼儿介绍科学的饮食搭配,引导幼儿自主讨论白萝卜的吃法。之后,以小组的方式设计本组的“萝卜吃法”,并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菜单”。接下来是制作腌萝卜。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白萝卜的清洗、切条、晾晒等工序。

通过以上操作,将“食之能”目标与幼儿实践活动相结合,即自主设计食物菜单自行准备所需食材,清洗、切条、晾晒——制作腌萝卜,使幼儿体验到食育活动的丰富和有趣,从中获取有关食物的搭配、制作等实用技能。

三、家园协同,形成“食”的习惯,了解“食”文化

食育始于“餐桌”。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餐环境和氛围的创设,引导幼儿有序、规范地进餐。另一方面,根据幼儿日常进餐行为中的常见问题,鼓励幼儿通过集体讨论制订班级进餐公约,如饭前认真洗手、饭后自觉漱口,不把筷子插在碗里,不用筷子敲碗,喝汤不大声等,约束不当的进餐行为。

(一)做绘画调查,了解餐桌礼仪

绘画调查能有效激发幼儿对餐桌礼仪的探究欲。幼儿先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示日常就餐的情景,分享就餐过程,再通过交流日常生活中可能在餐桌上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了解更多的餐桌礼仪。如饭前要洗手、吃饭不能大声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衣服遮掩口鼻、不剩饭等,争做文明用餐人。

(二)听食物诉说,改正挑食坏习惯

挑食是幼儿就餐时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基于绘本故事《不挑食、好习惯》,组织幼儿观看相关视频,认识各种各样的食物,初步了解蔬菜、水果、饮品等食品的营养价值和科学的食用方法。再通过“光盘挑战”活动,鼓励幼儿努力吃光盘中餐,改正挑食、偏食的饮食习惯,树立健康的饮食观。

(三)争做宣传员,传播饮食好习惯

在学习餐桌礼仪和改正挑食坏习惯后,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进行拓展巩固,促使幼儿进一步在班级、幼儿园、家庭内传播饮食好习惯。幼儿可以通过家庭、幼儿园等不同场所用餐礼仪的角色表演,灵活运用己学知识;制作连环画,在班级图书区展示;在传播饮食好习惯的同时,幼儿对文明的餐桌礼仪和良好的用餐习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四)家园协作,巩固习惯养成

在家庭教育中,幼儿文明进餐习惯的培养深受家长的关注。针对家长反映的幼儿浪费食物、吃饭慢等问题,我们通过案例分析找出原因--幼儿在餐前食用过多零食、进餐时观看电视或边吃边玩等。对此,我们号召家长自觉规范自身的进餐行为,如吃饭时不玩手机,通过榜样示范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改善进餐行为。同时,借助家访等活动,鼓励家长和幼儿针对相应的进餐问题建立“家庭用餐公约”,引导幼儿规范进餐行为,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励幼儿持续维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食之礼”不仅强调幼儿进餐习惯的养成,还注重引发幼儿对饮食文化的探索与学习。我们结合相应的学习主题,从幼儿身边的美食入手《你好,萝卜》,逐渐扩大到家乡特色美食,帮助幼儿了解不同的饮食文化。比如,在大班“爱家乡”主题中,教师和幼儿一起品尝家乡高碑店特产美食--《高碑店豆腐丝》等,既增强了幼儿对家乡的认识、萌发家乡情,又让幼儿了解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

为了进一步增强幼儿对不同饮食文化的认识,我们还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食育活动。例如,“爱我家乡高碑店”活动中,本地的家长朋友一边向幼儿介绍高碑店特产豆腐丝的制作方法,一边说着家乡高碑店的演变历程;在活动中,幼儿不仅品尝到美味的特产美食,也了解了家乡的发展变化,从而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家园合作开展食育活动,既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场景,让食育回归幼儿的日常生活,又充分发挥了各类资源的优势,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了解多种饮食文化,更好地达成“食之礼”的教育目标。

食育活动不应是单一、独立的。它是以食物为载体的具有广泛教育功能的活动。在食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我们将幼儿兴趣、食育的目标和教育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帮助幼儿逐步掌握有关食物的丰富知识,形成初步的食物选择与制作能力,了解多元的饮食文化,实现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综合发展,通过“食育”活动真正树立和培养幼儿健康的饮食观,必须注重评价体系的构建。在积极探究和合作中,树立良好的饮食观,发展社会活动能力,增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同,建立文化自信。学生根据上述指标所处能力层级,进行自我评价监测,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发展动手、探究、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J],2012(10).

[2]顾荣芳,试论幼儿健康教育的渗透与融合——兼议《纲要》幼儿健康教育思想的贯彻[J].学前教育研究,2002(1):14—16

本文系河北省高碑店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与幼儿食育相融合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440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