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非遗文化“蚂拐舞”融入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探究
韦伟灵
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劳动小学
摘要:本文从广西非遗文化“蚂拐舞”的特点和意义出发,分析了将其融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优势,如丰富教学内容、弘扬民族文化、锻炼学生身体等;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在师资力量、课时安排、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师资培训、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等对策建议。通过蚂拐舞融入体育课堂的探索实践,不仅能够充实小学体育教学,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关键词:蚂拐舞;小学体育;非遗文化;教学探究
引言: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中,蚂拐舞作为广西独特的非遗文化之一,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将非遗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感受和学习传统文化,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拟以广西非遗文化“蚂拐舞”为例,探讨其融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一、蚂拐舞融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优势
(一)有利于丰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以竞技性项目为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而蚂拐舞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不仅能够为小学体育增添新的元素,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蚂拐舞的动作模仿性和趣味性强,比较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1]。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
蚂拐舞起源于壮族地区,凝结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蕴含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质。将其纳入小学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壮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
作为一种富有节奏感的舞蹈,蚂拐舞对身体协调性有较高要求。它需要舞者手脚并用,时而前倾,时而后仰,还要随着鼓点做蹲踞、摆臂等动作。这些都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平衡能力、灵敏性和柔韧性。通过学习蚂拐舞,学生可以更好地控制身体,提高肢体的协调性和节奏感
二、蚂拐舞融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掌握蚂拐舞的程度不够
目前,在小学体育教师中,掌握蚂拐舞的人数还比较少,多数教师并未接受过专业的蚂拐舞培训,对蚂拐舞的动作要领和文化内涵理解不深。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示范动作,也无法准确地讲解舞蹈的文化背景。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舞蹈的质量[2]。为此,学校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再培训。比如,利用假期时间,组织教师到壮族聚居区体验学习,向民间艺人求教,努力提高舞蹈水平;或者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校指导,现场观摩示范教学,学习领会蚂拐舞教学的精髓所在。
(二)课时不足,教学时间难以保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小学的课程设置日益丰富,体育课时相对减少。在现有的体育课时中,还要完成跑步、跳绳等基础体育项目训练,再分出时间学习蚂拐舞就更加困难。加之学校缺少排练场地,学生课后练习也难以保证。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减退。对此,学校应该科学地调整课程结构,适当增加体育课时数,为学习蚂拐舞提供更多时间保障。同时,利用课余时间,成立蚂拐舞兴趣小组,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搭建练习平台。由教师进行辅导,学生自发组织,让蚂拐舞在校园中落地生根。
(三)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互动和创新
现阶段,蚂拐舞融入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主,学生被动模仿练习为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够。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继承传统教学精华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例如,鼓励学生自编舞蹈动作,激发创新意识;组织小组练习和展示,调动学习积极性;开展情境教学,教唱蚂拐舞歌谣,营造沉浸式体验。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蚂拐舞的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蚂拐舞融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师资力量是蚂拐舞进校园的关键所在。学校要高度重视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长效培养机制。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将蚂拐舞教师的培养纳入工作规划,通过集中学习、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系统提高教师的舞蹈技能和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主动为教师搭建学习平台,邀请优秀的蚂拐舞传承人、专家学者莅临讲学,把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引入课堂。此外,教师也要加强自我修养,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教学经验。
(二)优化课程结构设置,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要让蚂拐舞在小学体育课堂落地,必须从制度层面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学校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保证学生完成体育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蚂拐舞教学课时。同时,要突出教学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对高年级、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供进阶课程,提高舞蹈难度;对低年级学生和舞蹈特长生,要设置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因材施教。例如,每周利用一节体育课组织舞蹈兴趣小组活动,层层选拔,让学有所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蚂拐舞社团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三)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互动体验
小学生好奇心强、模仿力强,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在蚂拐舞教学中灵活采用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积极配合教师完成练习。例如,组织“小小蚂拐舞老师”评选活动,让学生亲自示范讲解舞蹈动作,培养自信心和责任心。在学生掌握了基本舞步后,可尝试编排简单的蚂拐舞剧,让学生自主分配角色,合作排练,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学校还可定期开展蚂拐舞汇报演出,邀请家长和社区群众前来观摩,让学生在舞台上一展风采,在掌声中收获成就感。
结语:
广西非遗文化“蚂拐舞”融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它不仅能改善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更能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实践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都要形成合力,群策群力,让蚂拐舞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黎年茂.神话·仪式·景观——壮族民俗体育“蚂拐舞”现代转化人类学阐释[J].体育科技,2020,41(1):86-88.
[2]朱萍玉.壮族体育舞蹈引入高校体育课程的价值研究——以蚂拐舞为例[J].福建茶叶,2019,41(1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