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陶行知思想在中班幼儿欺负行为中的运用

作者

刘熠雯

昆山开发区乐康幼儿园

摘要:由于我发现对于中班幼儿欺负行为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是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来对中班幼儿欺负行为进行记录,并将陶行知思想灵活运用到欺负行为的解决之中,以此来更好地在生活教育中有效减少中班幼儿的欺负行为,并更好的促进幼儿的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中班幼儿;欺负行为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在幼儿园中我们利用生活的点点滴滴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我在工作中基于陶行知的思想对于中班幼儿的欺负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以此来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一、中班幼儿欺负行为具体表现

首先,欺负是一种儿童间发生的特殊性的攻击行为,英国伦敦大学的彼得·史密斯教授(1911)出欺负行为是力量较大的一方对力量较小的一方的攻击,欺负行为不仅是通过恐吓、威胁、操纵等手段伤害受害人的身心,更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伤害。中班主要是言语上的欺负,而且男生和女生的欺负行为也有一定的差异。

陶行知说过:“只有科学有效的观察记录才能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我对我们班孩子的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记录:

“建构区的小宇和明明”:晨间游戏中小宇在自顾自的搭建飞机,一边打着一边说着如何搭,“这样...下一步搭....”,小宇的游戏言语引发了明明的注意,明明突然放下了手中的积木,看着小宇问道:“你搭的是什么呢?”,小宇没有回答,明明突然上手,并且说道:“我和你一起”小宇用手拍开了明明的手,并说道:“你搭你自己的。”明明突然生气了,直接用手推小宇,小宇也要还手,但是及时被研究者制止了;

走廊外的豆豆和京京”:豆豆和京京从户外沙水区回来,很开心,两个人一起奔跑在走廊上,还不断的交流,突然豆豆说:“你今天在沙子里找到的宝藏没有我多。”京京不服气,说道:“你瞎说,明明是我多。”两个人开始吵起来,不断地嚷着:“就是我多...就是我多...”然后京京用脚踢豆豆,直到被拉开,还在争吵谁多。

这两个案例中的四个孩子都是男孩,他们用来发泄不满的形式和方法也都是用肢体,打、踢、踹这些动作,虽然也有言语争论,但是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敌意性,他们都将动作来表现直接的厌恶。

女孩大部分依靠言语进行欺负,如案例“表演区的小仪和彤彤”:两个人在表演区假装表演小舞台,做小歌手,小仪和彤彤都想换装表演区的一条裙子,但是小仪先拿到了并和彤彤说:“等我唱完第一首,我给你穿。”彤彤不情愿的答应了,等到小仪唱完之后,彤彤想换小仪穿的公主裙子,但是小仪没有唱尽兴,说:“彤彤我再唱一首就给你。”彤彤一下子就不开心了,对着小仪叫道:“你唱的那么难听,我不要听,快点把裙子给我穿。”小仪很难过,哭着说:“我才不难听,我不给你公主裙了。”“饮水区的悦悦和明明”:悦悦和明明排队喝水,两个小朋友在讨论研究者到底是老师还是姐姐,悦悦说是姐姐,明明觉得不是,悦悦一直说:“才不是老师,是姐姐,是我喜欢的姐姐。”明明这时候一边说着是老师,一边用手直接不让悦悦说话。在此次案例中,悦悦是女孩,明明是男孩,很明显的看出在出现分歧,处理的时候有特别明显的差异。

综上:不管是肢体上,言语上的欺负行为都是男生表现得更多一点;但是女孩子通常表现出的欺负行为通过观察法发现大部分都是言语进行的欺负。

二、中班幼儿欺负行为原因分析

1.自身原因

不同孩子的性格不同,自然欺负频率就有所不同。例如小宇总是喜欢动不动就去招惹别人,引起他人的关注,动不动就用手去惹其他小朋友,其他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他还只要不顺着他,就闹脾气;这都是根据幼儿气质,性格这些方面来决定的。而且他还喜欢独自游戏,一旦别人介入,他一定会生气,他并没有办法去和别人商量去解决问题,所以相较于小仪他就欺负行为多一点,例如小仪和彤彤在表演区的行为,小仪会主动和自己的同伴去商量,只是没有达成一致结果才导致了欺负行为的发生。

2.外部原因

(1)家庭因素

通过对小宇家庭情况进行电话访谈发现,小宇的妈妈经常加班,家里还有个哥哥,小宇经常得不到陪伴,小宇妈妈还告诉我爸爸没有耐心,一旦小宇在家不听话就会被爸爸打,而且爸爸还会打哥哥;同时我也对小宇进行了一对一访谈,他和我说:“爸爸在家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也这样。”我告诉他这样是不正确,但他还时不时会对其他小朋友说些恐吓的话以及做一些肢体上的欺负行为。

同样有欺负行为的京京和豆豆,在和他们的家长沟通完之后发现他们俩的家庭氛围都很好,孩子都有足够的陪伴和关注,家长也十分积极配合,和我共同配合,告诉他们这样是不对的,在之后的观察中豆豆和京京遇到意见不一也学会询问、商量。所以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幼儿受重视程度息息相关。

(2)教师处理的方式

根据案例:午餐后老师带领群体幼儿进行饭后自主游戏,小旭和阳阳在走廊中间搭雪花片,阳阳评价小宇搭的雪花片,说:“你搭的没我好看,你看我的比你的好看多了!”说着还上手,小宇不服用脚踢了阳阳一脚,这时候阳阳也生气了还了回去,说着:“只是教你搭好看的,你踢我干什么,你踢我,我也踢你。”被老师发现,老师用言语给予警告,两个幼儿便不敢再踢了。教师使用直接介入的方式,让两个幼儿停止欺负行为,很有效的制止,但是在之后的观察中,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小宇和阳阳还是会因为很小的事起冲突,利用肢体来对他人进行欺负;所以教师处理欺负行为也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处理方式直接会影响下次是否还有欺负行为的发生;所以我们要通过生活中的其他小朋友互帮互助的例子在全班幼儿面前进行表扬,起到一个榜样作用;

当教师发现欺负行为时,有的教师会直接不管,这种情况下,任由孩子去解决欺负行为,自己去协调,商量问题,这样的放任漠视的教育方法,一般会使得欺负者的欺负频率增加;但是相反,多数教师会直接批评欺负者,然后就获得暂时的欺负行为问题的解决,但是教师不在的情况下时,欺负行为仍然继续,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欺负行为愈演愈烈;另外一种值得学习的教育方式是和孩子交流谈话,安抚情绪,站在幼儿角度看待问题,理性分析发生的原因,并且通过移情、创设情境,绘本等不同的方式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让他意识到自己不正确的行为,然后自我教育,慢慢减少频率。灵活运用小先生制,让能够自我情绪管理和行为管理的孩子教其他孩子生气的时候该怎么办。

三、改善中班幼儿欺负行为的建议

1.充分利用生活进行随机教育

为孩子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且重视在生活中对于幼儿欺负行为的教育,帮助幼儿正确认识欺负行为,并且通过多样的方式,让幼儿明白遇到欺负行为该如何做,想要欺负他人时该如何做。通过图像,音像,绘本等多种活动开展防欺负的教学活动。例如通过儿童绘本《请不要随便欺负我》让中班幼儿有防欺负意识,还可以通过阅读绘本,来进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内容,训练幼儿的移情能力;或是通过社会活动播放一些关于欺负行为反面实例,来让幼儿认识防欺负日是十一月的第一个星期四;还可以通过学习防欺负的儿歌《不打架》,不仅能让幼儿习得歌唱的能力,通过歌词也能让幼儿拥有基本的防欺负的意识等等。

对于欺负行为教师应对于具有欺负行为倾向的幼儿进行适时适当的情绪调节,在图书角可以多多放置一些关于欺负行为教育相关书籍并且对于他们的改变要及时表扬。教师能够在进行相关情绪的活动之后在阅读区投放了关于情绪的书籍,让幼儿去读一读。

2.利用小先生制加强幼儿的情绪和行为管理

充分利用小先生制,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成为“小先生”给与幼儿自我锻炼,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在过程中转换角色,和幼儿一起商量,合作如何去做,还幼儿自己去实践,在过程中教师只是帮助者,而主导者是幼儿。例如琪琪和他的好朋友芳芳在建构区进行合作玩积木,由于两人积木的数量不一样多,琪琪不服,想要直接拿,芳芳说:“等我搭好这个..就给你。”琪琪不高兴,大哭了起来。这时候我并没有说谁错和谁对,先是安抚琪琪,然后等平静下来,询问双方原因,我让情绪和行为管理相对较好的方法去开导琪琪,我和芳芳一起讨论让琪琪不哭的方法,让芳芳自己尝试去找琪琪商量商量,而不是直接介入,肯定幼儿的能力,让幼儿自己做好良好的榜样。之后我让芳芳作为“小先生”在全班面前讲述事情经过如何进行处理和其他小朋友意见不一样的时候以及不开心了该怎么办,并对琪琪的行为进行表扬,通过此次显然我们班的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管理有了一定的提升欺负行为随之减少。

3.以耐心、爱心对待幼儿,灵活利用表扬和批评

通过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我对于我们班欺负行为十分严重的小宇,进行了一番的教育,对他凶,对他批评,我会发现并没有制止他的欺负行为,于是我不断关注他的点点滴滴,慢慢减少对他负面的批评,耐心听他的诉说,一旦他有帮助他人的行为我就对他进行表扬,利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让他明白也可以用到和同伴相处的地方,以此来减少欺负行为。中午午睡的时候小宇又不安分了,我说:“我答应你这周进步之星是你了,你呢?”他说:“我不想睡。”我说:“那我们闭上眼睛。说好了进步了,我们的约定就完成了,但是你的确比上学期进步了。”他开心的点点头,为了进步之星,他说:“老师,我要去趟厕所。”回来之后,我对他说:“这样就很好呀,之后和其他小伙伴玩遇到事情你们想法不一样的时候,你可以去用你的小嘴巴和他去说,去商量。”他以前只会哭闹,不听话,如果去厕所,也不会和我们说,自顾自的,但是他慢慢开始学会询问,这是很好的起点,所以我利用午睡的小事迁移到他的人际交往之中,让他更加能够和同伴友好相处。他也会因为夸赞表扬,表现出积极乐观的表现,我真的为他的改变而感到开心,我一直认为孩子并不是批评才服人,批评只是短暂的威慑,所以孩子是一张白纸,他是发自内心觉得你好,他才想着听你的话,夸赞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

参考文献:

[1]刘水青.运用“小先生制”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2.DOI:10.27019/d.cnki.gfjsu.2022.001133.

[2]施雪奔.陶行知思想在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4):215.DOI:10.16071/j.cnki.cn51-1650/g4.2019.0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