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与劳动课程跨学科主题项目化教学开展途径
肖志胜
娄底市娄星区华达小学 417000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科学与劳动课程的跨学科主题项目化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单一学科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科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验能力,而劳动课程则强调动手实践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将两者有机结合,通过跨学科主题项目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原理,同时在劳动中体验科学的魅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劳动技能。因此,探索小学科学与劳动课程跨学科主题项目化教学的开展途径,对于提升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教学;项目化教学;跨学科
2020年7月,教育部颁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各学科的学习行为本身就是劳动;从狭义上看,劳动课程与其他各学科的学习应是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小学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在于学生要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科学,比如,做实验、制作模型、观察测量、种植与饲养、项目研究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重要支撑。小学科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不应是碎片化、简单化的,教师可以通过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的形式,设计一系列项目化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劳动观念,转变劳动态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体验劳动创造价值的喜悦与成就感。
一、巧设科学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
任何科学技术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一代代劳动人民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递知识,还要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的种子,使他们产生思想和情感的认同,进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在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知识形成的背景,以及其中涉及的科学思想、科学家故事及科学史料等内容,也可以巧妙地融合劳动教育,启发学生的思想与智慧,让他们感受劳动创造文明的道理,进而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比如,在进行“设计桥梁”这一项目化学习实践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桥梁种类及我国古代、近代的代表桥梁,了解桥梁设计师、桥梁工程师等在设计桥梁时所遇到的困难、所付出的尝试和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就,让学生产生对劳动人民的敬畏之情。随后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扮演桥梁设计师、建筑工程师等角色,并进行各个子项目的探究实践:教师通过测试纸管的形状与承重能力的关系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通过体验“像科学家和工程师一样设计和创造”的项目活动,让学生进行实验论证,绘制出自己的桥梁设计图,并在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材料动手制作自己的桥梁模型;教师通过开展桥梁承重能力测试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桥梁倒塌的原因,然后再设计、再制作,达到不断修正和完善的目的。在整个项目化活动中,教师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贯穿于全过程,学生在参与此项目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增强了劳动观念,提升了劳动实践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小学科学教材中很多内容都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设计项目化学习活动时,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将科学实践活动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并融入劳动教育,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活劳动场景中提炼科学知识,然后在科学问题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科学创造,从而获得劳动技能,真正领悟劳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科学项目化学习实践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学生不仅能掌握科学知识,也能意识到劳动对科学发现的价值,同时还能掌握劳动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在进行“工具是个好帮手”这一项目实践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人类使用各种工具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古代我们的祖先会使用石器、火,发明纸、指南针,到现代社会人们会使用计算机,发明各种专用工具,无不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深切感受劳动改变生活的魅力。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及其用途,并向学生展示订书机、核桃夹、开瓶器等专用工具,激发学生想要了解与探究这些工具结构与功能的兴趣。接下来,教师可设置一些挑战任务,让学生亲自尝试在劳动中使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怎样安全又快速地开启一瓶红酒、使用哪种工具能将铁钉从木块里轻松拔出、如何轻松撬起重物、怎样吃坚果更方便等。这些活动既有趣又有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体会掌握劳动技能的重要性,同时也能了解工具背后蕴藏的科学知识,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学会选择合适的工具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可在班级中开展“我来设计专用工具”的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设计专用工具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挑战,学生可以通过画出工具的设计图、制作工具的模型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创意设计,发挥劳动改造生活的作用。通过这一系列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能学会使用各种工具,知道工具的工作原理,还能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科学实践,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劳动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结束语
通过对小学科学与劳动课程跨学科主题项目化教学开展途径的深入探索,可以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它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科学原理,还能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科学与劳动课程跨学科主题项目化教学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教育者应继续探索和优化这种教学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小学教育的创新发展,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劳动技能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尤文霞.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的课堂实践与应用分析[J].小学生(上旬刊),2023(04)
[2]唐佩蕾.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思路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5)
此文系湖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新时代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基地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K--5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