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在市政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

冷栢双 徐月 于志伟 范琦

1.身份证号:2323261984****6818 辽宁沈阳 110000 2.身份证号:2101141987****5421 辽宁沈阳 110000 3.身份证号:2113821990****581

一、市政污水深度处理的主流技术类型

(一)物理化学深度处理技术

物理化学深度处理技术通过物理分离与化学反应,去除二级出水中的悬浮物、胶体、溶解性污染物,具有处理效率高、适应性强的特点。膜分离技术是核心类型之一,包括微滤(MF)、超滤(UF)、纳滤(NF)与反渗透(RO),通过不同孔径的膜组件截留污染物,其中微滤、超滤可去除悬浮物与大分子有机物,纳滤、反渗透能进一步去除小分子有机物、重金属与盐类,适配不同回用场景;吸附技术利用活性炭、沸石等吸附材料的多孔结构,吸附水中微量有机物(如农药残留、抗生素)与色素,提升出水纯度。

(二)生物深度处理技术

生物深度处理技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进一步降解二级出水中的残余有机物与氮磷,具有成本低、生态友好的特点。生物膜技术通过在载体表面形成生物膜,富集高效降解菌,如生物活性炭(BAC)工艺结合活性炭吸附与生物降解,既能吸附污染物,又能通过微生物将其分解为无害物质,实现 “吸附 - 降解 - 再生” 循环;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通过控制溶解氧与碳源,让硝化过程停留在亚硝酸盐阶段,缩短反硝化路径,提升总氮去除效率,适用于二级出水氮含量超标的场景。

(三)组合深度处理技术

组合深度处理技术通过整合物理化学与生物技术的优势,形成“ 1+1>2 ” 的处理效果,适配复杂水质需求。常见组合模式包括 “生物处理 + 膜分离”(如生物膜 + 超滤),利用生物降解去除有机物,膜分离截留悬浮物与微生物,兼顾效率与成本;“吸附 + 化学氧化”(如活性炭 + 臭氧),臭氧氧化可降解部分有机物并再生活性炭,延长吸附材料使用寿命。

二、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在市政中的核心应用场景

(一)再生水回用:拓展水资源循环路径

再生水回用是污水深度处理技术最核心的市政应用场景,通过深度处理使二级出水达到不同回用标准,替代新鲜水资源。工业回用方面,深度处理出水(如经超滤 + 反渗透处理)可用于工业冷却、锅炉补水、工艺用水,满足工业生产对水质的要求,减少工业对市政供水的依赖;市政杂用方面,经微滤 + 消毒处理的出水可用于道路清扫、市政绿化、消防用水,降低对自来水的消耗。

(二)水体生态修复:降低受纳水体污染风险

污水深度处理技术通过削减污染物排放,为城市水体生态修复提供保障。对于敏感水体(如饮用水源地周边、景观湖泊),二级出水直接排放可能携带的残余氮磷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爆发;通过深度处理(如生物膜 + 化学除磷)进一步降低氮磷浓度,使出水氮磷含量达到地表水 IV类及以上标准,减少对受纳水体的营养盐输入;同时,深度处理去除微量有机物与重金属,避免其在水体中累积,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为水体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创造条件,助力黑臭水体治理与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

(三)特殊水质保障:应对高标准排放需求

在特殊区域或政策要求下,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用于保障出水达到特殊水质标准。部分沿海城市或高盐地区,为避免污水排放对海洋或地下水造成盐污染,需通过反渗透等深度脱盐技术降低出水含盐量;在北方寒冷地区,冬季二级处理效率下降,出水悬浮物与有机物含量升高,需通过深度过滤(如超滤)与低温氧化技术,确保出水稳定达标;此外,针对工业园区周边的市政污水处理厂,其进水可能混入工业废水,导致二级出水含有特殊污染物(如难降解有机物),需通过高级氧化等深度处理技术针对性去除,满足区域特殊排放标准,避免环境污染风险。

三、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市政应用的问题与优化路径

(一)现存问题:成本、运维与适配性挑战

当前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在市政应用中面临三方面核心问题:一是成本较高,膜分离、高级氧化等技术的设备投资与药剂消耗费用高,如反渗透膜组件更换成本高,臭氧制备能耗大,导致部分财政压力大的城市难以承担;二是运维复杂,深度处理技术对操作管理要求高,如膜组件需定期清洗防堵塞,生物深度处理需精准控制环境参数(如溶解氧、pH),部分污水处理厂缺乏专业运维人员,导致技术效果不稳定;三是技术适配性不足,单一深度处理技术难以应对复杂水质波动,如吸附技术对特定污染物吸附效果好,但对其他污染物去除能力弱,需频繁更换吸附材料,增加运维负担。

(二)优化路径一:推动技术成本下降与国产化

通过技术研发与产业升级,降低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应用成本。加强国产膜材料、吸附材料的研发,提升产品性能(如膜的使用寿命、吸附材料的吸附容量),替代进口产品,降低设备采购成本;推广低成本组合工艺,如用 “生物膜 + 微滤” 替代 “反渗透”,在满足水质要求的前提下减少高成本技术的使用;探索技术规模化应用,通过集中建设污水深度处理设施,降低单位处理成本,同时争取政府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减轻运营方成本压力。

(三)优化路径二:提升运维智能化与专业化

通过智能化技术与专业培训,改善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的运维效果。引入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运维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设备状态(如膜通量、吸附材料饱和度),利用算法自动调整运行参数(如药剂投加量、清洗频率),减少人工干预;加强运维人员培训,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技术培训,提升人员对深度处理工艺原理、设备操作、故障排查的专业能力;建立运维服务外包模式,由专业技术企业提供运维服务,解决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运维能力不足的问题。

结束语

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在市政中的应用,是城市污水处理从 “达标排放”向 “资源循环” 转型的关键一步,其在再生水回用、生态修复、特殊水质保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技术应用中的成本、运维、适配性问题,可通过技术国产化、运维智能化、工艺组合化逐步解决。未来,随着水环境标准进一步提升与水资源循环需求加剧,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将与市政污水处理系统更深度融合,为构建 “污水 - 处理 - 再生 - 回用” 的城市水资源循环体系提供坚实支撑,助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萍. 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在市政给排水系统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5, 43 (05): 168-170.

[2]孙先锋. 市政污水处理工艺与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J]. 清洗世界,2024, 40 (12): 24-26.

[3]高刚炎, 余诗文, 陶珍. 市政污水处理工艺与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J]. 环境与生活, 2023, (07): 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