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融入汉字文化的实践策略

作者

潘静

南京市江宁区未来科技城小学

摘要:记忆是人们回忆过去、确证身份、增强认同的基础。汉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融入汉字文化,加强对汉字文化的记忆建构,传承好汉字文化,增强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同,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记忆建构;汉字文化

一、抓住本质,感悟汉字文化之美

汉字的“音形义”三体合一的结构使得汉字成为了一种既富有表现力又极具文化内涵的文字系统。语文课本将优秀文化传统中字形之美、音韵之美、字义之美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感悟和生成汉字文化。这不仅有助于准确地读写和理解汉字,还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汉字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一)多吟诵,体验汉字音韵美

诗歌声韵文化作为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汉字的学习过程中,汉字文化仍然贯穿汉字的学习的全过程,如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对韵歌》,一年级下册的《动物儿歌》、《人之初》、《古对今》到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场景歌》、《树之歌》、《拍手歌》加入教材的编排之中,其编排的意图旨在让学生在学习韵歌音韵美的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情景,于情景中识记汉字和感悟汉字,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理解,让文化扎根学生的潜意识之中,展现中华文化自信。

(二)抓书写,感知汉字形态美

在汉字的构造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同笔画之间的穿插、避让和比例协调,不仅体现了汉字的结构之美,更蕴含了深刻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正是汉字所传达的谦虚礼让、和谐融洽的价值观。对于小学低段学生而言,在学习汉字文化的过程中,规范书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汉字时,要注重笔画和结构的讲解,感受汉字的形态美。

当汉字作为偏旁时,其字形和大小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化,以适应整个字的结构和美感。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汉字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更展示了汉字笔画间的谦让与包容。以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日月明》生字“从”为例,引导学生感受左右结构中两个“人”的变化:左边要谦虚,因此“捺”要变为 “点”;右边要包容,只有相互配合、彼此包容,字才能端正、美观。再以本课“众”为例,上面的“人”增大角度进行避让,而下面的两个认字则会偏小进行穿插,这种巧妙的安排使得整个字在视觉上更加平衡和稳定。通过日常的学习与实践,学生能够逐渐掌握汉字规范书写的方法,并在书写的过程中深化对汉字的理解。同时,规范书写还有助于学生感悟汉字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巧引导,理解汉字的字义美

字源识字是一种以汉字本源为基础的识字方法,以汉字的历史发展演变源头为基础,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汉字音形义的基础上,感知汉字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 增强学生对中华汉字文化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字源识字在小学低段教学中能够得到应用是基于现阶段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且字源识字的方法是极具趣味性、形象性。

以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日月水火》中,主要学习生字日、月、水、火、山、石、田、禾八个生字,在汉字的左边有汉字相对照的图画展示,右下角呈现了汉字的古文字,与最右边的正楷字相对照。除此之外,本课的课后练习题猜一猜,连一连中,以同样的方式呈现,学生需要根据图画与对古文字的猜想与正楷字相匹配。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字源识字时自己要先清楚汉字的原始形态,借助多媒体的形式呈现汉字的演变字形,向学生讲述清楚汉字是如何循序渐进进行演变的,帮助同学们感悟汉字从形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构建正楷字与古文字历史演变之间的关联, 初步了解中华汉字文化。

二、开展活动,传承汉字文化精深

文化认同的记忆构建过程是个体积极参与的创造过程,在认知、感情和行为上确立中华民族的身份是构建汉字文化认同的关键步骤。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使用汉字、传承和发扬汉字文化、参与文化活动等,个体通过积极的参与和体验,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不仅能够加强对汉字文化的记忆建构,巩固自己的文化认同,还能够为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一)以书为本,趣说汉字

小学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与能力的重要社会责任,而汉字文化作为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精髓,无疑是培养学生传承与创新能力的宝贵资源。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知不能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需要通过亲身实践来深化理解,需要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对汉字文化进行创新应用,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贝”的故事》教学为例,在课上学习贝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带贝字偏旁的含义,紧接着以“讲汉字故事”为主题,组织学生选择一个汉字,通过联系实际,查找资料,询问他人等方式,借助关键词来创造汉字的故事,说出这个字的演变过程,以提升学生对汉字的创新应用能力。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研究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含义,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汉字知识,增强对汉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通过创新性地运用汉字,学生还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联系节日,趣玩汉字

开展丰富多彩的汉字文化活动能够深化学生对汉字及其背后中华文化的认识,并使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各项技能。通过游戏形式,学生可以积极学习和记忆汉字的知识,提高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猜字谜》为例,课文的主要内容由两篇字谜内容组成,插图主要展示了三个小朋友围着灯笼一起玩耍猜谜语的场景。结合传统节日元宵节的猜灯谜习俗,可以设置灯笼字谜,诗歌猜谜,孔明猜谜,挂灯笼谜等环节,感受节日氛围,体验传统习俗,通过谜语来品味汉字魅力,加强记忆建构,不仅能够增添学习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汉字文化的可贵性,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汉字文化的学习和推广中去。

结束语: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化育人的实践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根据低段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建构汉字文化记忆,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让语文教学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这是我们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黄维庆.汉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研究[J].天津教育,2024,(31):69-71.

[2]肖珺.小学低段语文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融入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