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戏剧艺术疗愈课程开发与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杜鹏
蒙古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院
一、引言
当前,儿童面临学业压力、同伴交往等多重挑战,易出现焦虑、易怒、情绪压抑等问题,而多数儿童因缺乏情绪认知与表达能力,难以有效调节自身情绪,影响心理健康与社交发展。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多以“说教式”讲座为主,形式单一,儿童参与度低,难以触及深层情绪需求。校园戏剧艺术疗愈课程依托戏剧的“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特性,让儿童在安全、自由的艺术氛围中,通过肢体表达、语言互动、故事演绎等方式,体验不同情绪、探索情绪根源、练习调节方法,实现情绪的自然疏导与管理能力的提升。近年来,艺术疗愈在儿童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但校园场景下的课程开发仍缺乏系统框架与实践经验。因此,研究校园戏剧艺术疗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对填补校园情绪教育空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校园戏剧艺术疗愈课程的开发基础与核心目标
2.1 开发基础:儿童情绪特点与戏剧疗愈适配性
校园戏剧艺术疗愈课程的开发需基于儿童情绪发展特点与戏剧疗愈的适配性,确保课程科学有效:儿童情绪具有“直观性、易感性、表达性”特点,6-12 岁儿童已能感知快乐、愤怒、悲伤等基础情绪,但难以准确识别复杂情绪(如焦虑、委屈),且情绪调节多依赖外部引导,缺乏自主方法;戏剧疗愈通过“情境创设”让儿童沉浸式体验情绪场景,如通过“丢失玩具”的角色扮演,让儿童感受“悲伤”“着急”等情绪,通过“同伴冲突”的情景演绎,探索“愤怒”的合理表达,这种“体验式学习”符合儿童具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能避免抽象情绪说教的局限;同时,戏剧的“虚构性”为儿童提供安全的情绪表达空间,儿童可在角色掩护下释放真实情绪(如扮演“生气的小狮子”表达自身愤怒),减少情绪暴露的心理压力,这种适配性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2 核心目标:构建“认知-表达-调节-共情”四维能力体系
课程目标需围绕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核心维度,构建循序渐进的培养体系:情绪认知目标,让儿童能识别自身与他人的基础情绪(快乐、愤怒、悲伤、害怕)及简单复杂情绪(焦虑、委屈、自豪),通过“情绪脸谱”“情绪词汇库”等工具,准确用语言描述情绪(如“我现在像被堵住的水管,心里很着急”);情绪表达目标,引导儿童通过肢体动作(如跺脚表达愤怒、抱臂表达委屈)、语言语气(如轻声说“我有点难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合理表达情绪,避免压抑或暴力发泄;情绪调节目标,帮助儿童掌握 2-3 种简单调节方法(如“深呼吸冷静法”“情绪绘本故事联想”“角色对话疏导”),在面对情绪波动时能自主运用;情绪共情目标,通过“换位思考角色扮演”(如扮演“被忽视的同学”),让儿童理解他人情绪产生的原因,学会关心、安慰他人,提升社交中的情绪感知与回应能力,四维目标相互关联,共同支撑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校园戏剧艺术疗愈课程的内容设计与实施路径
3.1 内容设计:“情绪主题 + 戏剧形式”模块化架构
课程内容采用“情绪主题引领、多元戏剧形式支撑”的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聚焦 1 个情绪主题,搭配 3-4 种戏剧活动:基础情绪认知模块(适合低年级)围绕“快乐”“愤怒”“悲伤”展开,设计“情绪猜猜乐”(通过表情、动作猜情绪)、“情绪绘本戏剧”(将《我的情绪小怪兽》等绘本改编为简单表演)、“情绪面具制作与展示”等活动,帮助儿童建立情绪认知基础;复杂情绪调节模块(适合中年级)针对“焦虑”“委屈”“嫉妒”,设计“考试焦虑情景演绎”(扮演“紧张的考生”与“鼓励的自己”对话)、“委屈倾诉小剧场”(通过角色对话说出委屈原因)、“嫉妒情绪转化游戏”(将“别人比我好”转化为“我也能努力”的角色台词);情绪共情模块(适合高年级)围绕“同伴冲突”“亲情理解”,设计“冲突解决角色扮演”(模拟“争抢玩具”后的和解过程)、“家庭角色互换”(扮演父母体验其情绪)、“公益主题小剧本创作”(如“帮助孤独的同学”)等活动,内容难度随年级递增,兼顾趣味性与教育性,每个模块课时设定为 45 分钟,每周 1 次,确保儿童持续参与与能力积累。
3.2 实施路径:“安全氛围-引导体验-反思迁移”三步法
课程实施需遵循儿童情绪发展规律,采用“安全氛围营造-沉浸式引导体验-生活场景反思迁移”的三步路径:第一步营造安全氛围,课程开始通过“圆圈问候”“戏剧约定”(如“不嘲笑、不打断、大胆表达”)建立信任环境,教师以“戏剧引导者”身份而非“评判者”,用鼓励性语言(如“你的愤怒表达很真实”)接纳儿童的情绪表达,消除其心理顾虑;第二步沉浸式引导体验,教师通过“情境导入”(如“今天我们要去情绪森林,遇到一只生气的小熊”)带领儿童进入戏剧场景,在角色扮演中通过“提问引导”(如“小熊为什么生气?它可以做什么让自己舒服一点?”),帮助儿童探索情绪根源与调节方法,避免直接灌输;第三步生活场景反思迁移,活动结束后通过“情绪分享会”(如“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像小熊一样生气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引导儿童将戏剧中的体验与生活实际关联,分享自己的情绪故事与调节计划,教师通过“情绪日记”“家庭互动任务”(如“和家长分享今天学到的情绪调节方法”),推动课程效果向家庭生活延伸,实现情绪管理能力的真实迁移。
四、结论
校园戏剧艺术疗愈课程为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培养提供了创新路径,通过科学的目标设定、模块化内容设计与沉浸式实施,能有效帮助儿童提升情绪认知、表达、调节与共情能力。实践表明,这类课程不仅丰富了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还能让儿童在快乐体验中实现情绪成长,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未来,需进一步结合儿童年龄特点细化课程内容,融入数字技术(如情绪动画、虚拟角色扮演)提升课程吸引力,同时加强师资培训,让更多教师掌握戏剧疗愈引导技巧,推动校园戏剧艺术疗愈课程成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吴海燕.借助戏剧游戏帮助幼儿进行情绪管理[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 年第七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东台市幼儿园;,2023:426-428.DOI:10.26914/c.cnkihy.2023.035169.
[2]郭海宁.教育戏剧活动促进中班幼儿情绪理解的行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3.DOI:10.27328/d.cnki.gshsc.2023.000943.
[3]覃晓兰.创造性戏剧促进智障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1.DOI:10.27159/d.cnki.ghzsu.2021.003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