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破茧与蝶变:新课标引领下班级管理的华丽转身

作者

崔现龙 李富霞

山东省沂源县振华实验学校 山东省沂源县第四中学

摘要:新课标对教育提出全新要求,班级管理作为教育关键环节,也需紧跟步伐进行创新。本文深入分析新课标下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剖析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基于新课标的班级管理创新策略,旨在提升班级管理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班级管理;核心素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班级管理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在新时代,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需求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探索创新班级管理策略成为初中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班级管理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在新课标背景下,创新班级管理模式,营造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对于落实教育目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标下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良好的班级管理能为学生提供有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这些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提升教学效果

和谐的班级氛围有助于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与互动,学生在积极的班级环境中更易投入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陈旧

部分教师仍秉持传统的权威式管理理念,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培养。

(二)评价方式单一

班级管理中的学生评价多以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品德、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

(三)缺乏家校合作深度

家校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如简单的家长会沟通,未能充分发挥家庭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三、基于新课标的班级管理创新策略

(一)更新管理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树立民主平等观念:教师应转变角色,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和服务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想法。在班级事务决策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如通过民主投票决定班级活动形式、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与修改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和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建议和支持。例如,对于有艺术天赋的学生,鼓励其参加学校的艺术社团,并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指导。

(二)完善评价体系,实施多元化评价

丰富评价内容:除学业成绩外,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态度、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品德修养等纳入评价范围。如记录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在作文教学中,除教师批改评价外,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利用成长记录袋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进行动态跟踪评价,全面展示学生的发展轨迹。

(三)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搭建多元沟通平台:除传统家长会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微信、QQ 等建立家校沟通群,及时分享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家长也能随时反馈学生在家的表现,实现家校信息的实时互通。

开展家校合作活动: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开放日、亲子活动、家长课堂等。在家长课堂中,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在亲子活动中,如亲子运动会、亲子手工制作等,增进亲子关系,同时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教育,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四)营造班级文化,促进学生自主管理

打造特色班级文化:结合班级学生特点和教师期望,共同打造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如创建“书香班级”,设置图书角,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会,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文化素养;打造“科技班级”,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小制作、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设立班级管理岗位,如班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卫生委员等,让学生轮流担任,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和自我管理氛围。

四、结论

在新课标背景下,班级管理创新是适应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更新管理理念、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家校合作以及营造班级文化等策略,能够构建更加科学、民主、和谐的班级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班级管理在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助力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班建武.育人为本的教育底色、教育实效与教育幸福[J].人民教育,2022(17):23-25

[2]彭永宁,尚鹏.探析高中班级管理中的感恩教育[J].华夏教师,2020,(19):89-90

[3]何慧洁.论感恩教育的途径——从感恩意识的缺失谈起[J].教学月刊,2008(12):44-47

【本文系山东省沂源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创新中学德育管理中感恩教育的路径探究”(课题编号:2023YJG7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