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3D打印与大漆结合的创新应用与发展研究

作者

方睿珊

闽江学院,福建福州10395

摘要:本文探讨了3D打印技术与大漆工艺结合的相关问题。分析了3D打印在解决大漆脱胎工艺耗时、造型受限等问题上的优势,以及二者结合在艺术创作、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等领域的应用价值与发展前景,旨在为传统大漆工艺的现代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3D打印;漆艺;传承;创新

一、引言

3D打印作为一种先进的增材制造技术,具有快速成型、精度高、可实现复杂造型等优点,为传统大漆工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大漆工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传统制作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3D打印与大漆的结合有望突破这些局限,推动大漆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二、3D打印技术概述

3D打印技术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最初被引入作为快速成型的技术革新,是依据三维数字设计模型,通过软件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型系统,利用激光束、热熔喷嘴等方式将金属粉末、陶瓷粉末、塑料等材料堆积粘结,最终叠加成型制造出成品的快速成型技术。常见的3D打印技术类型有熔融沉积成型(FDM)、立体光固化成型(SLA)、粉末烧结成型(SLS)等,每种类型在精度、材料适用范围、成本等方面各有特点。随着技术的日益完善与成熟,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稳步拓展,并跨越行业界限,展现出其广泛的潜力和价值,可根据不同的大漆作品需求进行选择。

三、大漆工艺简介

大漆工艺以天然生漆为主要原料,搭配麻布、桐油等,经过多道复杂工序制作而成,包括脱胎、布胎、纸胎、皮胎等类型,具有轻巧耐用、色泽艳丽、防潮耐腐蚀等特点。然而,传统大漆工艺的制作周期长,对工匠的手工技艺要求高,且难以实现复杂造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

四、3D打印与大漆结合的优势

3D打印能够实现复杂造型的精准制作,通过建模可以还原一些传统工艺难以塑造的复杂形状,满足个性化的设计需求,为大漆艺术作品带来更多独特新颖的造型可能。

借助3D打印,设计师可以更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出更具创意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推动大漆艺术在当代的创新发展。

相比传统的手工制胎或借助其他模具制胎的方式,3D打印制胎速度快、精度高,可大大缩短制作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成本和材料浪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大漆工艺品能够以更合理的价格进入市场,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欣赏到大漆艺术。

在漆艺教学中,3D打印技术可以解决因课时限制导致脱胎教学无法全面开展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学习漆艺的核心技法,促进传统漆艺技法的传承和发展。

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学习漆艺,培养新一代的漆艺人才,为大漆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3D打印的胎体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能够为大漆的附着和表现提供更均匀、平整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大漆作品的质量和品质稳定性。

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精确控制胎体的厚度、密度等参数,进一步优化大漆作品的性能和表现效果。

提高制作效率:在大漆脱胎工艺中,传统的底胎制作方法如泥土塑型、石膏或泡沫塑料做底胎等耗时较长,而3D打印底胎速度快,能有效缩短制作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实现复杂造型:3D打印可以根据设计模型精确地制造出各种复杂形状的胎体,这是传统大漆工艺手工制作难以达到的,为大漆作品的造型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降低制作难度:对于一些大型或结构复杂的大漆作品,传统制作工艺难度大、风险高,3D打印则可以将复杂的造型分解为多个简单的部分进行打印,再通过拼接等方式完成制作,降低了制作难度和成本。

五、3D打印与大漆结合的应用实例

艺术创作:如湖北美术馆展出的大漆灯饰《晦影韬光》,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海螺形状的树脂胎体,再通过镶嵌洋金粉并罩染大漆,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展现了3D打印与大漆结合在艺术创作中的无限可能。

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3D打印技术可以复制和修复一些珍贵的大漆文物,同时也可以在传统大漆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出具有现代审美和功能的大漆作品,推动大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教育领域:在漆艺教学中引入3D打印技术,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大漆作品的结构和造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的漆艺人才,促进大漆工艺的传承

六、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材料兼容性问题:大漆对底胎材料的附着性有一定要求,需要寻找和研发与大漆兼容性好的3D打印材料,以确保大漆能够牢固地附着在打印胎体上,同时不影响大漆的性能和质量。

收缩率不同:3D打印材料如PLA、树脂等,在打印后冷却或固化过程中会有一定收缩率,而大漆在干燥过程中也会收缩。二者收缩程度不一致,会使结合后的作品出现开裂、变形等问题。比如,若3D打印的胎体收缩率大于大漆涂层,大漆干燥时就可能因胎体收缩产生的拉力而开裂。

七、结论

3D 打印与大漆的结合是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一次创新性融合,为大漆艺术的发展和现代设计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通过合理利用 3D 打印技术的优势,结合大漆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能够在艺术创作、工业设计、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实现产品和作品的创新设计与高效生产,同时也为传统大漆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尽管目前在技术融合、观念转变、人才培养和技术普及等方面还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未来,我们可以期待 3D 打印与大漆结合的技术在更多领域得到深入应用和发展,创造出更多具有创新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的产品和作品,推动传统漆艺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繁荣与复兴,同时也为现代制造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世襄. 髹饰录解说.修订版[M]. 文物出版社, 1983.

[2]乔十光. 漆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7-48.

[3]潘天波. 现代漆艺美学[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基金项目:闽江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D打印技术在立体漆器中的应用与研究”(202410395032)结题成果。

作者简介:方睿珊(2003-),女,汉族,福建漳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漆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