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周晓祥 刘洋 李伟伟

1 苏州工业园区迪卡尔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215000 2 身份证号:41082519820710301X 3 湖北长捷物流有限公司 430000

引言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项目风险的多元化,传统风险管理模式在应对新型风险时灵活性不足。创新风险管理模式,是适应行业发展、降低项目损失的关键。深入研究模式创新路径,对推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提升意义重大。

一、建筑工程项目传统风险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1.1 风险识别的全面性不足

传统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主要依靠人工经验来识别风险,很容易出现遗漏和偏差。项目参与者或许仅凭借自己的经验去识别风险,却不能涵盖复杂多变的项目环境中的所有潜在风险。比如,一些小型建筑企业可能缺乏对新技术、新材料相关风险的识别能力,使得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因为技术不成熟或者材料质量问题而遭受损失。这种片面的风险识别方式,满足不了现代建筑工程项目复杂性和高风险性的要求。

1.2 风险评估的动态性欠缺

建筑工程项目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风险因素会随着项目阶段的推进而不断改变。传统风险管理模式常常采用静态的风险评估方法,一般在项目初期进行一次风险评估,之后很少更新和调整。这种静态评估方式不能及时反映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的变化情况,容易造成风险预估不足或者过度保守。例如,市场价格波动、政策法规变化等外部风险因素,以及施工进度调整、设计变更等内部风险因素,都可能对项目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能动态跟踪和评估这些风险,项目团队可能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而影响项目的顺利进行。

1.3 风险应对的协同性较弱

建筑工程项目涉及多个参与方,包括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在传统风险管理模式下,各参与方往往各自开展工作,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各方可能只关注自身领域内的风险,却忽视了项目整体风险的协同管理。比如,施工单位可能只关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和进度风险,而对设计单位的设计变更风险了解不够。当风险发生时,各参与方之间可能相互推卸责任,导致风险应对效率低下,无法形成有效的风险应对合力。

二、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方向

2.1 引入数字化技术赋能风险管控

数字化技术为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建立数字化风险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可以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分析项目风险数据。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整合历史项目的风险信息,为当前项目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实现风险的智能预测和预警。例如,通过分析项目进度、成本、质量等数据的实时变化,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提前发现潜在风险并发出预警信号。

2.2 构建全周期风险动态管理体系

全周期风险动态管理强调对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风险进行持续跟踪和管理。从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每个阶段都可能面临不同的风险。创新的风险管理模式应建立健全的风险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对项目风险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例如,采用定量风险分析方法,如蒙特卡洛模拟、敏感性分析等,对项目风险进行量化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动态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同时,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风险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一旦指标超出阈值,及时启动风险应对措施。

2.3 打造多方参与的协同风险管理机制

协同风险管理机制要求各参与方打破壁垒,共同参与项目风险管理。在项目启动阶段,各方应共同参与风险识别和评估,共享风险信息,制定统一的风险管理计划。例如,通过组织风险研讨会,召集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共同讨论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明确各方的风险管理职责和协作流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定期的风险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风险应对过程中的问题。例如,设立风险管理协调小组,定期召开风险管理会议,协调各方资源,共同应对项目风险。通过这种多方协同的风险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参与方的优势,提高风险应对的效率和效果。

三、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式创新的实施要点

3.1 建立数字化风险数据库与分析平台

建立数字化风险数据库与分析平台是实现风险管理数字化的基础。企业应收集历史项目的风险数据,包括风险类型、风险发生时间、风险影响程度、风险应对措施等信息。同时,整合外部数据资源,如行业风险报告、市场数据、政策法规等,丰富风险数据库的内容。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对风险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风险知识。例如,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发现不同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为风险预测和评估提供依据。此外,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确保各参与方能够及时访问和更新风险数据库,实现风险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协同。

3.2 完善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机制

完善的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机制是全周期风险管理的关键。企业应根据项目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风险评估方法,如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对项目风险进行重新评估,根据项目进度、成本、质量等实际情况,调整风险等级和应对策略。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定合理的预警阈值,对风险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例如,对项目成本偏差、进度偏差、质量缺陷等指标进行监控,一旦指标超出预警范围,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同时,制定相应的预警响应机制,明确预警信号触发后的应对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风险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3.3 明确多方主体的风险责任与协作流程

明确多方主体的风险责任与协作流程是协同风险管理机制的核心。在项目合同中,应清晰界定各参与方的风险管理责任,避免责任不清导致的纠纷。例如,明确施工单位对施工安全风险、质量风险的责任,设计单位对设计变更风险的责任等。制定详细的风险协作流程,规范各方在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过程中的工作步骤和协作方式。例如,在风险识别阶段,各方应共同参与,分享风险信息;在风险应对阶段,各方应根据自身职责,协同实施应对措施。

四、结论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式创新是应对复杂风险的必然要求。传统模式在风险识别、评估、协同等方面存在局限,往往导致风险管控效能低下,影响工程顺利推进。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赋能风险管控,构建全周期风险动态管理体系,打造多方参与的协同风险管理机制等创新方向,可有效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风险信息的精准分析和实时共享,全周期动态管理体系确保风险管理的及时性和适应性,多方协同机制则充分发挥各参与方的优势,形成风险管理的合力。这些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式创新举措,为项目的稳健实施提供有力保障,有助于推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旭,王福鑫.建筑工程项目前期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24(11):184-186.

[2]陈雯婧,宝国坤.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实证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5,(11):108-112.

[3]张笑珠.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风险管理分析[J].中国招标,2025,(05):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