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民办高校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融合机制构建研究
黄君学
哈尔滨广厦学院150020
摘要: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教育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民办高校的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入手,探讨了民办高校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了新质生产力驱动下这一融合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构建融合机制的具体策略。研究表明,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创新教学模式、项目化学习、数字化平台利用等方式,可以有效推动这一融合机制的落实,实现民办高校教育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融合机制
引言: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中国,随着国家对民办高校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实现有机融合,成为了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知识、技术、信息和创新的高度融合,它推动着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深刻变革。民办高校作为改革创新的重要阵地,应当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结合自身特色,探索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的融合路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推动下,生产方式和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生产力形态。其内涵包括高效性、智能化和绿色化:高效性体现在资源优化配置和产出提升,智能化表现为自动化和灵活生产,绿色化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环保。
特征方面,新质生产力高度依赖知识与信息,生产要素数字化与网络化,产业链协同创新,以及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二、民办高校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现状
1.思政教育的局限性:民办高校的思政教育普遍存在教师队伍力量薄弱、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与社会实践脱节等问题。部分民办高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的思政理念和教学能力亟待提升,思政课程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2.实践教学的单一化:尽管民办高校普遍开设了实践课程,但大多停留在基础的实验、实习等传统形式上,缺乏与社会实际需求和学科前沿的结合。
3.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割裂:由于教学内容、目标和形式的差异,思政教育和实践教学在民办高校中往往呈现割裂的状态,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无法形成对实践的深刻理解,而在实践中又无法有效地将思政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1.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民办高校的思政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意识,更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提升教育质量与教学效果:新质生产力要求高校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创新,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掌握知识,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构建融合机制的策略
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民办高校的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融合机制的构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创新教学模式
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为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根据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创新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模式,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
首先,教师应当重视课程内容的创新。针对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教师可以将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与现代科技、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等结合起来。例如,在课程中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等主题,鼓励学生思考这些新兴领域与社会责任、价值观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项目研究等形式,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
其次,教师可以探索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实践教学不仅限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传统形式,还可以包括企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等。教师可以与地方企业、社会组织合作,设计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实践项目。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既可以让学生理解企业在社会中的角色,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教师还应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促进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很多问题是复杂且跨学科的,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结合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开展“绿色经济与社会责任”主题的项目,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项目化学习
通过有效地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和志愿服务等实践项目,教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首先,设计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的实践项目。教师应将社会调研和志愿服务项目与思政课程的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区调研,了解当地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社区服务不足等。
其次,提供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机会。教师应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不同领域的社会实践中。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和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通过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开展反思与分享环节。在完成社会调研和志愿服务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分享。例如,在结束“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后,教师召开了一次反思座谈会,邀请参与活动的学生分享他们的体验和感悟。在讨论中,学生们畅所欲言,纷纷表示通过实际参与,他们对社会责任有了更深的认识,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受益者,更是责任的承担者。
(三)数字化平台利用
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民办高校的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和实践案例,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首先,创建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库。教师可以依托在线教育平台,构建一个全面的思政教育资源库,涵盖视频课程、文献资料、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例如,思政课教师利用在线平台创建了一个“思政资源中心”,其中包含了与时事热点、社会问题相关的多媒体课程和专题讲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观看,教师还定期更新内容,以保证资源的时效性和相关性。
其次,开展在线实践案例分享。在线教育平台不仅可以提供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案例分享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社会实践项目中,并在线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反思。例如,教师组织了一次“社会责任”主题的在线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学生完成实践后,通过在线平台上传他们的实践报告和分享视频。
最后,建立线上交流与互动机制。教师应该利用在线教育平台的互动功能,搭建一个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学平台中的讨论区、实时聊天室、问答系统等互动功能,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提问、答疑的机会。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的作业布置与批改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结论: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为民办高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动力,特别是在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方面,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民办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这一融合的必要性,通过创新教学模式、项目化学习、数字化平台利用等措施,构建高效的融合机制,以期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未来,民办高校应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王彦君. (2022). 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创新的关系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42(3),35-40.
李华. (2022). 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J]. 教育观察,34(1),52-56.
张丽娜. (2023). 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55(6),77-82.
基金项目:2024年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规划课题《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ANFZG24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