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乐中品:项目化学习在初中音乐欣赏中的融合与创新
李文珍
东坡学校 广东省 惠州市 516001
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借助创设真实情境、引导自主探索、促进协作交流的方法,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与审美能力。《重新定义学习与课程标准解析》里提到的“以学科项目化学习改进日常教学”,此内容要求依据真实情境去设计项目任务,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理念与项目化学习契合度很高,可为音乐欣赏教学的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以及实践指导。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现状及问题
音乐课程属于义务教育课程的构成部分以及必修学科,是学校美育里颇为关键的内容,是学校开展美育的关键路径,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方面。音乐作为一种凭借听觉感受的艺术形式,听赏能力对于音乐学习而言,堪称极为关键的部分,在音乐教学进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听赏能力便成了首要任务[1]。
在日常的欣赏课教学里,有部分教师采用的方式是将告知学生相关知识和技能与聆听相结合,这种结合比较简单,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学生的学习呈现出机械且被动的状态,另外有部分教师热衷于设计花样繁多的教学环节,并且过度依赖各类教学用具,结果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被教师眼花缭乱的操作分散了注意力,忽略了听赏的本意,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不管是上述哪一种教学方法,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对于音乐情绪情感的感受和共鸣以及文化认同,都处于机械、低阶的被动阶段。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课需切实发挥欣赏者也就是学生在音乐审美进程里的主观能动性,呈现学生对音乐的真实体会、真切理解,达成音乐教学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动情形,推动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成长,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以及沟通交流的能力。
当下的课堂教学环境里,绝大多数教师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讲授学生倾听,教师教导学生学习”,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改变被动学习的状况呢?在感到彷徨与困惑之时,我知晓了“项目化学习”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它为我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指明了方向,于是我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凭借阅读书籍、浏览网络、参加讲座、接受培训以及与志同道合的同行交流探讨等方式。经一段时间的学习研究和探索,我开启了在课堂上实施“项目化学习”的探索之旅。
二、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一)探究历史深化精神内涵:《幽兰操》教学实践
依据项目化学习的概念及内涵,我在教学期间会创设真实情景或者模拟真实情景,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进程里,对知识点进行分析、整合以及升级,寻觅核心概念来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就像在舞剧《孔子》选段《幽兰操》的学习中,我布置了课前小组作业——“《幽兰操》为何被称作千古绝唱?”学生要借助各种方法和手段去翻阅、查找资料,了解孔子的生平、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幽兰操》诞生的过程,还得知晓舞剧《孔子》诞生的社会背景、导演的创作理念,以及选用《幽兰操》作为主题曲的缘由。各小组成员在整合各类资料的过程中,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与同伴展开讨论、辩证,最终得出答案“乐曲表达了孔子坚韧的精神力量——不以无人而不芳”。
学习进程当中,学生需要开展合作性的探索活动、进行争论性的沟通交流以及展开思辨性的比较分析,在实践中培育创造性、批判性、合作性等诸多方面的核心素养,借助完成这个课前作业,使学生对于即将欣赏的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与意义形成了较为深刻的认知,当聆听之时,可更有效地感知作品的情绪与情感,更轻易地受到音乐所表达的精神内涵的感染唤起情感共鸣,为后续教学环节中学生的二次创造奠定基础,做好了充分准备,达成了音乐课程“以情感人、以乐育人”的教育价值。
(二)融入本土激发文化认同:《客家之歌》教学创新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件事情上,项目化设置的情境要求大多时候和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存在关联,如此一来,便可对学生的内动力起到刺激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2]。
以《土楼回响》选段《客家之歌》的学习为例,鉴于我们所处地区为客家聚居地,有众多客家人居住,各小组从网络和书籍收集文字资料,还深入生活,在家庭与社区展开采访、录像、记录客家山歌,并在小区开展相关游戏,如学讲客家话、客家话翻译、客家传说、客家话俗语接龙等活动,以此深入了解客家族群的历史及生活习性。在此过程中,原本不会讲客家话的同学,主动向家人或同学请教学习,提升了学习主动性,还锻炼了良好的沟通能力,为后续乐曲的聆听与演唱奠定了基础。
在后续的欣赏课堂之中,同学们汇报了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以及同学当场分享了自家的族谱,以及往昔探寻故土时所拍摄的照片与视频,讲述先辈们艰难的迁徙历程以及不屈的拼搏精神,引发了其他同学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接下来的欣赏进程里,学生结合客家人的发展历史,深切感悟到音乐的文化内涵及意义以及客家人的精神力量,部分同学可主动去感受并分析乐曲中的音乐要素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以及情绪情感表达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在课堂的演唱环节,同学们皆用客家话进行演唱,演唱之际,同学们情绪饱满,动态处理恰当,为情感体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实现了音乐课程以情感人、以乐育人的教育价值。
结语:上述所提及的观点以及教学案例,仅仅是我个人在学习以及探索“项目化学习”这当中所收获的经验而已,并不足以充分呈现出项目化学习所有的魅力,我会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持续迈进,尝试凭借自身的微薄力量,促使项目化学习在课堂之中落地生根,实现发芽、成长的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黄小猛.项目化学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5,(23):153-155.
[2]陈玲.音为乐心美育浸润——初中音乐社会情感项目化教学路径探究[J].新智慧,2025,(17):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