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体育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实施路径研究
魏志远
山东省临沂第五中学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趣味教学法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实施路径,通过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态度以及趣味教学法的优势,探讨如何有效地运用趣味教学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文章提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需求、注重课堂反馈与调整、转变角色为引导者与组织者,并结合实际案例加以应用。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趣味教学法;课堂实施策略;体育兴趣
引言:2017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体育课程建设,提升青少年体质,推动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此外,2022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更是强调体育教学应侧重全面发展,既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也要增强其运动兴趣,培养积极的体育价值观,而趣味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有趣的活动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对体育的传统看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1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一般侧重于技能传授与体能训练,教师通过固定的训练计划和标准化的动作要求来进行教学。但此模式往往会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在面对枯燥的反复练习时,很容易失去参与的动力,导致他们对体育课产生抗拒情绪。
1.2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目前,很多初中生对体育课持有较为消极的态度。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只是体力活动的时间,缺乏对体育运动深层次的兴趣和理解。尤其是对于那些运动能力较弱或不擅长体育项目的学生而言,体育课可能成为一种负担和压力。许多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不高,认为体育活动无关紧要,往往只将其视为从繁重的学术课程中解脱出来的短暂休息。这种消极的态度往往体现在课堂参与度低、表现不积极等方面。调查数据显示,许多学生并未将体育课作为自我发展的一部分,反而更多地依赖于课外的娱乐活动,如手机、游戏等,导致他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的锻炼和长远的健康意识。学生的这种态度与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之间存在较大差距[1]。
2、初中体育课堂中趣味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2.1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因材施教
趣味教学法的核心在于通过游戏、情境设置、角色扮演等形式,将体育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师要在课堂开始前,通过观察、问卷调查或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和兴趣方向,进而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以长跑为例,长跑作为一项有氧运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也能增强耐力,但很多学生对长跑有较大的畏惧心理,认为它枯燥且困难。为了避免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教师可以在长跑教学中融入趣味化元素,使其不再单纯是枯燥的耐力训练。例如,在开始长跑之前,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设定一个跑步目标,如“挑战自我,打破个人纪录”或“团队接力赛”。通过分组竞赛,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激励,增加比赛的乐趣和竞争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变换长跑的场地和路线来提高课堂趣味性。例如,在学校操场上设置不同的跑道,设置障碍物或者改变路线的形式(如绕着校园跑步),使得长跑的过程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将长跑与故事情节相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跑步的过程中完成一项任务或挑战,比如模仿“英雄奔跑”,通过完成某项“使命”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对于体能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调整跑步的难度。例如,采用分组接力的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的状态下完成任务,而不会感到体力透支或失去信心[2]。
2.2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其在体育课上,只有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才能主动参与并在活动中获得乐趣。体育课与其他学科不同,其属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综合提升。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愿意主动投入的课堂。首先,教师应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富有创意的活动形式来吸引学生参与。例如,在常规的跑步、投掷等基础项目中,教师可以加入游戏化的元素,将训练与竞争结合,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挑战性。举个例子,在进行“跳远”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其与“神奇跳跃大冒险”游戏结合,设置不同的“任务关卡”与“奖励”,让学生通过完成不同难度的跳跃任务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跳跃能力。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生活经验来增加体育活动的吸引力。在初中的体育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会参与到足球、篮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这时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融合和创新。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灌篮大赛”或“小组对抗赛”,通过设定有趣的规则和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兴趣。对于喜欢足球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足球技能挑战赛”,设置不同的技能任务,如带球绕障碍、传球接力等,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并提高技能水平。以接力赛为例,教师可设计出趣味接力赛,在接力的过程中加入各种游戏化的元素,例如:在传接棒时,要求每位同学带上眼罩或在跑步过程中加入一些障碍物等。通过这些创新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在跑步中锻炼体能,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自主参与。例如,某次接力赛中,教师要求每组成员在跑步的过程中背诵一个简单的英语单词,完成时才能传接下一棒。此教学设计使得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学生在运动中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2.3教师角色转变,成为引导者和组织者
首先,作为引导者,教师的职责不再局限于一味地讲解技巧和方法,而是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例如,在进行集体项目如足球或篮球训练时,教师不再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通过设定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比赛中自发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如,在教授学生如何传球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障碍练习,要求学生在复杂的场景中完成传球任务[3]。
其次,教师的角色转变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每个学生的体能、兴趣和性格不同,教师需要根据这些差异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活动。
2.4注重课堂反馈与调整
课堂反馈的第一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对学生的观察与评估。如,在进行跑步、跳远等运动项目时,教师可以在课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哪怕只是简短的几句话,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心态。
而调整则是基于体育教学所具备的高度动态活动特性,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的状态,通过反馈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例如,在运动技能的训练中,学生可能因动作不规范导致受伤或动作效果不佳,教师应随时提供指导并给予适当的纠正。
结束语:综上所述,趣味教学法为初中体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和实践方向。通过充分了解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角色转变以及课堂反馈与调整等策略,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课堂的参与度。在后续优化的体育课堂中,应继续探索和完善趣味教学法的实施途径,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与反思,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华. 趣味田径教学方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青少年体育,2023(8):103-104,65.
[2]刘鸿鑫. 趣味田径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成才之路,2023(21):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