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中学,创中练:小学电子绘画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
姜立超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天骄小学 021008
摘要: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逐渐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艺术创作能力的提升。本文围绕小学电子绘画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展开探讨,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践操作,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信息科技应用能力。课程设计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与差异化教学,推动了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本文总结了该课程在实施中的成效与教学经验并提出了推广建议。
关键词:电子绘画;校本课程;Windows画图软件;教学方法;学生实践;教师教学
第一部分:电子绘画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
1.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
电子绘画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传授操作技能更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艺术创作。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玩中学,创中练”即通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作为一个基础的电子绘画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简便、易操作的学习平台。在这种平台上,学生可以自由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在过程中提高信息科技应用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2.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
电子绘画课程的内容设计围绕Windows画图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绘画技巧展开,分为基础操作、进阶技巧、创作任务三个层次。通过基础操作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画图工具的使用,如“橡皮擦”、“喷枪”、“直线”等常用工具为后续创作任务奠定基础。进阶技巧则重点教授如何利用曲线工具绘制复杂形状,并引导学生思考色彩搭配、线条运用、透视关系等艺术元素。最后,通过创作任务的设置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完成与主题相关的绘画作品,进一步提升其综合素养。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基本的电脑绘画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科技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电子绘画中实现艺术创作与技术操作的结合。
3.教学目标与预期成果
本课程的预期成果是通过电子绘画的教学使学生掌握Windows画图软件的基本操作技巧,并能够独立完成一定的艺术创作任务。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能够提升其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学会运用信息科技工具表达艺术作品。此外,课程还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通过相互学习,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部分: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1. 任务驱动与实践导向的教学法
课程以阶梯式任务驱动教学,把技能训练嵌入实践创作。基础阶段通过简单图形绘制任务(如几何图案设计)巩固工具使用;进阶阶段设置复杂任务(如色彩渐变处理、主题贺卡制作),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技能。任务设计遵循“情境导入-任务分解-实践探索-成果评价”路径,既保持趣味性又实现技能递进培养。
2. 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构建“双轨学习”模式:自主学习层面提供在线教程、软件帮助系统等资源,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合作探究层面通过小组创作(如团队完成数字海报),开展方案讨论、创意共享与作品互评。教师建立三维评价体系(自评/组评/师评),强化反思与协作意识。
3. 跨学科整合与综合素养培养
深度融合信息科技与美术学科:在透视效果创作中融入黄金分割理论,通过图层功能实践色彩构成原理。建立“技术参数-艺术表现”关联模型(如笔刷硬度与线条质感的关系),使学生在掌握数字工具时同步提升审美素养,培养技术应用与艺术创新的综合能力。
4. 差异化教学与个性化发展
实施三级分层策略:基础层通过微课强化核心技能(如选区工具使用),进阶层开展创意挑战(如节日主题创作),高阶层参与真实项目(如绘本插图设计)。动态调整任务难度辅以个性化作品档案追踪成长轨迹,既保障学习基础又释放创作潜力。
第三部分:电子绘画课程实践的成效与推广经验
1.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通过学期实践学生电子绘画创新与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在掌握Windows画图软件基础操作后,学生能结合教师指导完成创意作品。课堂展示中涌现出大量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独特创作:既有运用渐变工具表现的光影风景,也有通过图层叠加设计的卡通形象。任务驱动模式下,学生通过反复实践提升技术熟练度,创作出包括自然景观、抽象图案等多元主题作品,同步培养艺术感知与问题解决能力。每次作品展示不仅体现工具操作的精准度,更彰显从构思到实现的完整创作思维,展现技术与艺术素养的协同发展。
2.教师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与创新
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与小组合作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任务驱动以具体创作目标(如"绘制蝴蝶"训练曲线工具)实现技法掌握与艺术表达的双重提升;小组学习通过分工协作(如角色设计、色彩搭配)强化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动态调整任务难度并实施分层指导,例如在工具教学中融入"观察-实践-优化"三阶训练,课后通过作品分析进行教学反思。这种模式使学生既能系统掌握数字绘画技能(如路径绘制、图层管理),又在创意构思、技术实现等维度获得综合发展,最终呈现的作品兼具技术完成度与艺术表现力。
3.课程推广与区域教育的影响
电子绘画课程的成功实施得到了学校和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并逐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该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借鉴。随着课程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教学中开始融入信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尤其是在信息科技教育领域这一模式被广泛应用。
电子绘画课程显著提升学生计算机操作、创作及信息科技应用能力。通过Windows画图软件,学生完成兼具创意与技术的数字作品。教师运用任务驱动法(如主题创作任务)与小组合作模式,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能力,同步培养艺术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课程成果已在校级、区级层面推广,教学经验获广泛认可。未来引入专业绘图工具(如PS、Procreate)优化课程结构,通过高阶项目(如动态插画设计)增强挑战性,推动艺术与技术深度融合。该课程为信息化时代“科技+美育”的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助力全国教育教学改革。
结论
电子绘画课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创作及信息科技应用能力。学生通过Windows画图软件完成创新性作品,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课程在激发艺术兴趣的同时培养综合素养,其经验已在多级教育层面推广并获得认可。未来计划引入先进绘画工具增强课程挑战性与趣味性,促进艺术与技术能力协同发展。随着教育技术进步,课程持续深化信息科技与艺术教育融合,为全国教改提供重要实践范例。
参考文献
[1]雷婷.小学艺术教育与科技融合的美育实践探索[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24“美育浸润·赋能未来”学术论坛论文集.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附属青年湖小学;,2024:5.
[2]杨倩玉.艺术教育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版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3,(08):172-174.
[3]张亚萍.艺术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J].漫画月刊,2022,(08):30-31.
[4]李红薇.基于信息科技下的艺术教育研究[J].艺术评鉴,2020,(07):107-109.
[5]陆炘.当代艺术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0.
[6]朱慧.审美修正:立德树人视角下的艺术教育——以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为例[J].江苏教育,2019,(79):16-18.